睬籍历史·杂谈历史

无可取代的李鸿章

2016-11-03  本文已影响1100人  纨扇题梦

                             ———谨此纪念晚清重臣李鸿章


图片/百度百科

1

梁启超说:“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图片/花瓣   真实彩照片绘画

李鸿章,这一谤满天下之人,实非单单一庸人。

可这谤言却比粪坑的水还臭。

在世时,妇孺口中朗朗上口的戏子之言:“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李鸿章死后,依旧臭名昭著。

至文革时期坟墓里刨出的身着黄马褂的中堂大人的尸体,被群众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时至今日,历史课本上的李鸿章像只被洗褪色的“纸老虎”,我们依旧称其为“最可恨的顽固派”、“最误国的老头”、“最令人耻辱的卖国贼”……

图片/花瓣

谤满天下之人———李鸿章。

可是,再次品味梁启超的论断,我们会拿起冷静的“判决板”,再度审视处于清末乱世的李鸿章。

思来,李鸿章被划分为卖国贼的原因,莫过于签了大大小小的不平等条约。

然而,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真的能将责任单单推到一人身上吗?

图片/花瓣 光绪四年李鸿章在天津照片

2

研究历史人物应当结合当时的特定的时代环境。

人们常言“历史会蒙蔽人的双眼”,可真的是这样吗?

新历史主义者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引用这个观点来回答前者的问题。

历史之所以会蒙蔽人们的双眼,无非是操纵历史笔杆的胜者在舞文弄墨,而失败者终将流为寇贼。

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通过不同学者的态度建立一个自己的思维城堡。

图片/花瓣

李鸿章的一生,不能称其为卖国贼,也不能一味地赞扬。

在我的思维城堡里,他之于清朝,是无可取代的。

图片/花瓣  中国历史娃娃 李鸿章是传奇的。

他从前只是一个青涩的乡下青年。都说,人要坚持最初的梦想。李鸿章不行,不是他没有能力,只是他的能力实在太强。他从小的梦想是当个有成就的文人墨客。也许是天资的缘故,他很早就考取了功名,在翰林院当个勤勤恳恳的文官。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李鸿章,他并未开启他最适合的人生。

1852年南方爆发了“长矛起义”,李鸿章阴差阳错地被拉下文官的舞台,一文不值地回到了动荡、崇尚武力的淮上。

自此,李鸿章的才能才真正展现出来。

图片/花瓣    大清“裱糊匠”

李鸿章靠一“借”,借出了他的名声鹊起。

他向曾国荃借正规军,然后凭此士气招募民兵,并借英国贸船前赴上海。一群“歪瓜裂枣”的新兵蛋子岂能与太平军为敌?

此时,李鸿章借用外国雇佣兵,并借拯救之名,从上海的富豪那儿众筹得一笔资金,以购买三千条大枪。妙就妙在,他让华尔训练手下的民兵,整体实力大幅度提升。

李鸿章带兵三胜太平军后,名声大振,兵力翻了三番。

李鸿章建立淮军的过程可谓匪夷所思。

正是这听上去让人瞠目结舌的谋略,体现出李鸿章天生的战略才智。

从此,李鸿章开始了他“真正”的人生。此时,李鸿章已年近四十,这寻得人生轨迹的时间确实是有些晚了。

但正是中年重新开启人生旅程的境遇,更加令人钦佩其才能。

3

说完李鸿章的人生起步,自然不必说之后的李鸿章平步青云,爬上了显赫高位,成为实际掌握大清军权的掌舵者,因为这是人尽皆知的。

图片/花瓣  李鸿章在唐山修建的唐胥铁路,大清国用马拉火车!

我们可以看看他的其他功绩。

他可谓是“近代以来眼界第一宽广的人”。

他的一生创造了太多的“第一”,最显著的应当是洋务运动中的相关内容。

他建立了强大的北洋水师,开设中国轮船、铁路、电信等实业强国,推选青少年赴美赴日留学深造……

李鸿章是最爱外交的人,但他不媚外,对外国人既利用又防嫌。

我们难以想象中国政府竟封外国人为总督,难以想象李鸿章两次中风都坚持西医治疗,更加难以想象李鸿章七十大寿时,中外国际友人欢聚一堂的情景!

在《帝国的回忆》中,有记录李鸿章访美时接受记者的采访留下的文本。我们会惊叹于一位清末的重臣,他的思想竟能开放到如此境界!他有学习美国制度以开设妇女学堂的意愿,他对《格利法》一针见血地质疑发达自大的美国,他一番发言积极吸引外资来华正当投资!

图片/花瓣  李鸿章当着英国女王面放屁吐痰被罚款

4

人无完人,更何况他身处这样一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这是一个黄昏下的血色帝国。李鸿章终究还是难以逃脱封建思想的侵袭。

李鸿章为人极其狠辣,他的目标明确,功利心过强,还留下了杀降“血洗苏州城”的不堪过往。

李鸿章虽是那个时代眼界最开阔的人,但是,他对外国人依旧只是保持一般的友好关系。有用则交,无用则过河拆桥,这也许是天朝优越感的内化的原因。

对于日本,李鸿章一开始是蔑视般的轻易对待,后来招致了重大损失。

此外,李鸿章贪了多少财产我们无从得知,但他的关系网络确实复杂,启用不良人也是李鸿章后来步履维艰的因素之一。

除了观念,在对世界范围作出判断时,李鸿章深深了解中国较国外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大力兴办科技,志在“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对外政策上,极力主张和平避战而导致许多小的不平等条约的诞生。

我们不得不说,李鸿章没有认清世界发展的潮流,民主的发展已经难以抵挡。

他以外国器械装点摇摇欲坠的晚清,毕生勤勉恪己,献身于难以救治的晚晴“破庙”。

图片/花瓣   晚清“中兴名臣”

李鸿章被后人誉为“中兴之臣”,但他却嘲讽自己只是一个“裱糊匠”。

这晚清似一间四面漏风、摇摇欲坠的破屋。即便用尽李鸿章体内的最后一期丝“洪荒之力”,也抵挡不住晚清本质的羸弱。

图片/花瓣

4

谈完以上功过,我们回到令李鸿章受尽诗人唾骂的两次条约的签订上。

一是《马关条约》。

关于它,我们知道的是,它是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导火索,它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它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完整,它使中国承担大量赔款等等。

更重要的是,条约落款处是李鸿章的签名。

可熟知,李鸿章只是慈禧的一颗棋子、一支可遥控的笔、一个被操纵的木偶。

早在李鸿章赴日本和谈前,清廷为了避嫌,几乎无一人愿意前往这次卖国条约的签署。

谁都知道这一去便会成为千古罪人。

图片/花瓣   多少人至今仍骂李鸿章

与之相关的是前期的甲午战败。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如同“纸老虎”般不堪一击。

我们只是了解到李鸿章强令船队驶入威海卫“避战自保”后导致恶果。

可是,这背后,是清廷只知挑起战争却无战争策略的狂妄自大,是慈禧寿宴的七百万两水师费用的移花接木,是户部翁同龢三年军火禁购令的以权谋私,是弹药的不足和水师的不知策略……

图片/花瓣   1896年李鸿章访欧美后要求学习西方法制,被明升暗降

5

我不知道在那些无眠的夜里,李鸿章是如何挨过黑夜之寂寥的。

十年辛苦付之一炬,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养了十年的“孩子”。敢问,含辛茹苦养育十年的亲生孩子被人玩弄至死,有哪个父母能不气愤?能不伤心?能不失魂落魄而后一蹶不振!

可一纸电文,终究是打破了李鸿章的凄凉的梦。

他不得不在皇命下东赴日本,一步步绝望地走向千古罪人的“泥潭”之中。

当中堂大人日本遇刺后,强撑着自己七十八岁的年迈的身体坐在矮半截儿的谈判椅上,他看着春帆楼下来往的日本军舰,口中颤抖着说道:“五千万不能让,两千万可乎?无论如何……再让数千万……”

他不知道伊藤博文早已洞悉大清的内部消息:光绪在密报里早就同意所有赔偿,让李鸿章只管签字。

是啊,只能签字了,羸弱的身体再也抑制不住鲜血从口中涌出。

图片/花瓣   李鸿章表示愿意做“山中宰相,地上神仙”

6

那么,《辛丑条约》呢?

这让中国完完全全沦为半殖半封的该死的条约呢?这个杀千刀的大卖国贼李鸿章他妈的为何还要签?

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难怪慈禧称李鸿章为“再造玄黄之人”,感情是这太后害怕没人替她“擦屁股”。

这位“权倾一时”的孤傲的老人不得不低下头,这一次低头又岂是他一人之羞耻?

他只能颤颤巍巍地在条约上签下了虚弱无力、尖酸悲苦的“李鸿萧”三个字。

其内心之凄凄惨惨戚戚,可是两三言可与?

正如他自况言:“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图片/花瓣   李鸿章下轿进西班牙公使馆

7

外国友人对李鸿章多加赞赏,主流评价很高。

他被西方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与德国俾斯麦、美国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大伟人。

可这也是保留到现在经过历史筛选的评价。

在晚清,李鸿章是唯一一个可以代表中国发言的人,他有思想有能力、谈判条理清晰。外国人自然需要与一个如此思想先进之人谈判,而不是腐朽自闭的清廷。

说的难听些,列强害怕晚清没了李鸿章,他们就不能有依据地瓜分中国。

可难道没了李鸿章,列强就不会瓜分中国了吗?

不,他们苦于要面临互相之间用战争夺取势力范围,害怕失去偌大的贸易市场。

但这样的局面是无法避免的。

李鸿章的“人生走马灯”的结局就是在大使不平等条约的逼迫签订下,吐血身亡的。

图片/花瓣   李鸿章与俾斯麦

李鸿章访问德国,回答铁血宰相俾斯麦,让自己足以为傲的政绩是领到清朝局对剿灭太平天国和造反的捻匪。

俾斯麦讽刺地直言:“国内自相残杀来保持国内一致,我们欧洲人是不拿来谈的。我可不想被说成‘欧洲的李鸿章’。”

这样的话语,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图片/花瓣

8

我忽然想到了因母亲去世连番请辞的李鸿章。

那时候的他是否已经看透了国家沉浮,是否已经放下了功名利禄?

可在那个“君命难违”的时代,即便李鸿章的思想已经极度开阔,他也不得不服从整个国家的制度。

我们何德何能得寸进尺地强迫李鸿章逆天命而为,直接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何德何能要求一个在封建体制下成长的英才自动发育完善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头脑?我们何德何能有资格在中堂大人逝世后,对他进行无以复加的痛骂?

他不过是一个曾经“指点江山”的沧桑老人,不过是制度下的陪葬品,不过是谈判的工具。

图片/花瓣   1880年作拍卖品

9

龚自珍曾感叹“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腐败没落的清政府扼杀了诸多良将和才子。

李鸿章是一块有瑕疵的美玉。他已是毕生勤勉恪己,将自己都献给了那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

令讽刺他的人极度羞愧的事实是,李鸿章至死也不放不下风雨飘摇中的清朝,念道:“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上传中,请稍候…

时势造英雄,也可以毁英才。

李鸿章有政治抱负、有能耐,可惜他生在了晚清末年,注定是成了无法逃脱的晚清悲剧。

生不逢时,我们注定会为此感到惋惜。

可是,人是自私的,总希望别人能为自己付出。

如若没有李鸿章,中国迈向世界的进程不会有所改善。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量的积累,洋务运动的失败为中国近代化奠定基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也都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李鸿章是无可取代的,我们需要他来培育中国近代化的“婴儿”,他促成了婴儿的生理构造的形成,但终究因李鸿章寿命有限,不能铸就“婴儿”的新思想。

所以这个任务就只能由后人来完成。

依旧以梁启超的话结尾:“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他几近以一人之力挡世界,实在是无可取代的。

图片/花瓣   晚年的李鸿章似乎更加深沉,眼底尽是无奈之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