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哲学之光

《南华经》

2020-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112212

道教的宗教理念汲取了道家思想的精华,不仅神化了老子和《道德经》,而且把庄子演绎为一个神通广大的道仙,《庄子》一书亦被信道之人尊奉为道教经典,称为《南华经》。

道教在唐朝得到了迅速发展,李氏唐朝出于政治目的,倍加尊奉道教。据历史记载: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旧唐书·玄宗本纪》)。《唐会要》记载:“天宝元年二月十二日,追赠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

不难看出,唐玄宗在天宝年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为《南华真经》。后来的道教徒以此为例,在尊崇老子、神化《道德经》的同时,同样敬奉庄子,把《南华经》视为经典。

北宋时期,著名道士陈景元称庄子“著书十万余言,目之曰《南华论》”。南宋道士褚伯秀认为南华之号“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人间义理臆度”。

纵观历史,道教徒注释《庄子》,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主要有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陈景元的《南华真经章句音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学界通常认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个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弟子或者后人根据《庄子》内篇的思想编撰的,目前尚无定论。

《庄子》一书承袭与发挥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最为典型的一句话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道”可以被传播,但是不能被传授;可以获得,但是看不见。

在《庄子》一书中,还蕴含着一些关于“心斋”和“坐忘”等精神理念。择要举例如下: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意思是说:大道至虚至静,因此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以合大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肢体废去不动,聪明免去不用,离开形体去掉思虑,心同于无所不通之大道,就叫作坐忘。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意思是说:像熊一样攀援树木而自悬,如鸟一样展翅而伸腿。这是为了长寿的需要,是导引锻炼、保养身体之人和像彭祖长寿这一类人的爱好。

《庄子》所内含的这些思想后来被道教所借用和神化。司马承祯认为“坐忘”是修道最重要的问题。他说:“炼形为气,名曰真人……炼气成神,名曰神人……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坐忘论》)

《庄子》的思想充满了形而上、抽象的理念,这也是能为道教所汲取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