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

关于刻板印象

2020-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听雨馆中客

昨天的文章写女性服装的时候,其实聊到了社会对女性衣服的刻板印象。那么今天就来说一说刻板印象吧。

刻板印象意味着什么?偏见,成见,经验主义。然而,它首先是一种符号化的行为结果,是中性的。

学艺术史入门著作《艺术史方法与理论》,书中引用这段话用以解释符号学

刻板印象源自人认识外界的本能。人做不到总是全面地认识全部的客观真相,人只是通过个人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一般认识。

因为有“他们”,所以“我”认识了“我”自己。人又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反观外界。人在认识行为中,总是要寻找一个参照系。

人因为不同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故而有不同的立场。一个人并非只有一种立场。站在阶级的立场上,于是有阶级观;站在地域的立场上,于是有地域歧视;站在性别的立场上,于是有性别凝视。这一认识本非坏事,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通过什么认识ta?首先是通过这个人的身份标签——国籍,家乡,性别,外貌、衣着、专业,学历,工作……等等。然而一旦止步于此,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我们形成了对许多标签的刻板印象。但是真正让人不舒服的,是不符合事实、主体话语权旁移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经验的产物。例如,今天大多数人都同意粉色是女性的颜色,男性穿粉色很不庄重,甚至很“娘”。但是,无论东西方,古代男性穿粉色衣服都很常见。深色的西装成为男性正装,意味着西方服装史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与工业时代男性的社会功能与道德约束有关。而关于“娘”、“女汉子”的概念,也是出于男性凝视形成的对自己和异性的刻板印象。

2018年的电影《绿皮书》,收获奥斯卡大奖,但是当时争议很多,除了钢琴家后人对这部电影的史实性的质疑,还有对电影中无处不在的刻板印象的批评。一个优雅的、脱离黑人社区文化的、卓有成就的非裔美国钢琴家,和一位收入不高、举止粗鲁、充满小市民气息的白人男性司机,设定上看是似乎在有意反偏见,但是两人的性格反差过于典型,又形成了新的刻板印象。这样的设定却很能迎合观众的喜好,总的来说也造就了这部不错的电影——哪怕只是爆米花电影。


刻板印象是适合大众传播的。如前所述,刻板印象就是在做贴标签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信息的浏览者而言,ta们并不需要多么有逻辑,ta们也不需要了解复杂的真相。最简单的语言最适合吸收,最便捷的思维最容易传播。

知识下沉往往伴随着知识的肤浅化。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在不久前的视频中说,“标语化的思维是不需要思考的。”

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老师:“标语化的思维是最便捷的”

然而必须谨记,刻板印象是认识的起点,不是终点。我们想真正了解一个人(或别的什么)的时候,不能依赖刻板印象,而需要走进这个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文:三桃一木|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