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仁也救不了的丧尸片!
近期两部韩国的丧尸新片,在取得不错票房的情况下,经历了口碑滑坡,共同跌到了及格线以下。
一部是因为前作口碑票房大爆,国内外观众都期待了很久的《釜山行2:半岛》,另一部则是由刘亚仁和朴信惠共同主演的《#活着》。
都没有拍好,暴露的问题却各不一样。
如果说前者是画蛇添足,那么后者就是虎头蛇尾了。
我两部最近都看了,今天先聊聊这部:
《#活着》
大部分观众最先关注到这部电影,是因为演员。
刘亚仁搭朴信惠,要演技有演技要颜值有颜值。
尤其是刘亚仁,这几年在韩国同辈演员中风光无两,公认的又有天赋又足够努力的好演员,早早就拿到了影帝,作品更是保质保量。
他主演的《少年菀得》、《老手》、《思悼》、《燃烧》等片,部部拿出来都够分量。
这位韩国新一代的天王,和烂片一直保持着社交距离。
很不幸,这一次,他的新片口碑翻车了。
当然,我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刘亚仁在片中的表演没多大问题,至少和朴信惠比起来,是强得多的。
换句话说,这部片子拍成这样,不是一个两个好演员能救得了的。
很多人在推荐这部《#活着》的时候,往往看成了《活着》,以为是韩国人又来拍余华的小说。
片名中藏着一个最不应该忽视的细节,就是那个“#”号,在网络世界,它的含义是发起某种特定的话题。
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遗憾。
因为它原本有机会像《王国》一样拍出一部很有新意的丧尸类型,但最终流于表面,没有任何突破性的内容。
整个观影的感受总结一下,大概就是——
还不错。
接下来要是这样就好了。
啥,就这?
先简单介绍一下整部电影。
格局并不大,比较接近代入感很强的“密室”型丧尸片。
主角叫吴俊宇(刘亚仁 饰),一个还在上学的游戏主播,有一天玩游戏的时候突然得知外面发生了丧尸传染。
家里没人,食物有限,想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就只能呆在屋子里不动。
单看这个设定似乎有点无聊,但内容却很贴近现实,尤其是有了疫情被隔离在家的经历之后,更加能够感同身受。
片中有几个细节拍得真实。
比如没办法出去,只能通过有限的新闻来了解外面的状况。
互联网上一边充满了恐慌,各自上传着无奈求助的帖子,一边有人为了博取眼球,进行危险的网络直播。
讽刺广告的那一段也很有意思。
经过了几天的坚持,吴俊宇的口粮只剩下了唯一的一杯泡面,结果由于插播的电视广告,没忍住诱惑,陷入了绝望。
该片为什么逐渐陷入平庸?
我觉得关键点是对网络科技的理解和运用。
剧本最初的想法应该是聚焦于互联网社区陌生人之间的互相沟通,通过发起话题的形式从而达到一种活下去的目的。
这里就需要做一个选择。
要么停水停电,让主角陷入更加困难的处境,要么放大网络的作用,故事的主线变成用科技打败丧尸。
电影选择了前者,片中最精彩的镜头,出现在了三十分钟左右。
吴俊宇接到了父母的语音,却苦于没有信号,他只能爬出窗外,竭尽全力想要听清电话的内容。
楼下彻底失去理智的丧尸无法理解,他们只想着赶快吃到充饥的食物。
差不多也是从这里开始,剧情开始变得割裂,继而失去了控制。
吴俊宇通过手机得知自己的家人可能遇到了不测,于是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发泄着自己的痛苦。
他试图自杀,结果被对面的女神救下,两个人彼此相识,互相依靠。
但剧情还需要新的冲突推进,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合逻辑的行为举动。
主要是角色定位的摇摆不一。
两个人为了获救,试图从屋内往外走,从封闭的空间转移到外面,自然免不了和丧尸的生死搏斗,一旦处理不好就变成了无脑的丧尸爽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女主金宥彬(朴信惠 饰)的一处塑造。
先给了一个镜头,暗示她非常注重饮用水资源的保留,细心地在水杯上刻下每天喝掉的水量。
结果没过多久,又多出一个忍痛给植物浇水的情节,还不止一次。
你很清楚这两次剧情的用处,前一次是为了突出女主心地善良,愿意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别人,后一次则是出发之前的孤注一掷,暗示结局隐藏着希望。
但给人的感觉依然很突兀。
原因就在于,这样的设计不仅减少了主角面临险境时的绝望感,也使后面原本应该激动人心的反转变得异常单薄。
不少人吐槽男女主角的头发,宅了二十多天,一点也没有变化,其实就是外在视觉的不重视,而上面提到的问题则是心理层面的忽视。
双重作用下,也就不难理解即便是天才演员刘亚仁贡献了还算不错的表演,也拯救不了这个内容匹配不了创意的丧尸故事了。
具体聊聊片中印象比较深的两个地方吧。
一处是吴俊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喝着父亲的藏酒,一边戴着无线耳机跳舞,一边出现了和家人团聚的幻觉。
类似表现绝望的手法,让我想起了丹尼·博伊尔的《127小时》。
这部片子根据事实改编,讲述了一个登山爱好者在峡谷攀岩的时候,不慎掉进深渊,右臂被石头压住困了几天几夜。
同样是封闭的环境,同样是在极为有限的空间里试图自救,两个人都出现了幻觉,但不同的地方就在于,《127小时》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主角如何一步步寻找机会,又如何一点点丢掉希望。
当所有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的时候,他只剩下了两种选择,原地等死,或者强忍剧痛,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硬生生把自己的手臂折断。
“我切开我的皮肤,肌肉,挑断筋腱,我能感受到疼痛,但是我却莫名地微笑,因为我知道,这些疼痛代表着即将到来的自由。”
通过这段真实的采访,你能够感受到它为什么能够打动无数的观众。
反观《#活着》,当男女主角逃到天台,无处可走的时候,直升飞机恰到好处地从楼下飞到镜头当中。
这样的自由,太过廉价,完全做不到让人感动落泪。
另外一处,是两个人在危急关头获得了大叔的帮助。
这一段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大叔为自己变成丧尸的妻子寻找食物,继而突出人性的多变和复杂。
不过可惜的是,整个过程的进展也略显随意。
且不说为什么男主这么快就醒过来,女主的躲避技能为什么这么厉害,光是大叔莫名其妙开门送死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尤其是经过一番紧张的厮杀之后,枪声吸引了所有的丧尸,女主金宥彬瞬间泄了气,无助地把枪交给了俊宇,让对方先杀了自己,以免被感染。
看到这里的时候,你能够感受到两个演员的卖力,也表现出了角色的无奈和抉择。
可老实说,当时我满脑子想的是:
如果这里女主角其实已经受了伤,害怕自己变成丧尸连累对方,才做出这样的举动,(抛开主角光环)会不会更加合理一些呢?
你很难联想到,刚刚还是不顾一切想要活下去的两个人,幸运逃过一劫后,立马想到的不是继续逃生,而是原地等死。
前后没有足够的铺垫,人物就很容易失去张力。
我看到不少评论,都在心疼那些工作兢兢业业的丧尸。
的确,一部丧尸片没拍好,一般都不会是丧尸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想要拍好丧尸题材,真正应该下功夫的也是面对丧尸的普通人。
可以预料的剧情、充满套路的转折、含糊其辞的困境以及充满了主角光环的生死逃亡......
如果一个剧本涵盖了以上所有的问题,那么镜头里填满再多的丧尸也是无济于事。
当然了,要是这部电影拍出来,只为了单纯吐槽韩国公寓门的质量,那当我这篇文章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