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优美散文集天空之城

说文人

2018-05-20  本文已影响313人  少叔夜

文人是喜好自由的,但却逐渐丧失了自由。

夏商西周时,文人还没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登上历史舞台。除了九歌九乐九礼流传下来,但是空有名而无实。或许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吃饱饭都够呛的缘故。没有大的创作。没有普遍性的创作。

但到了春秋战国,君子士大夫就兴起了。似乎就是中国文人的前身了。那会这些人都还比较务实。后来秦始皇愤怒之余,想“修理修理”几个不懂事的儒生,但没曾想,绝大多数人不够硬气。在所谓圈里人的告密下,扩大了受难群。由此可见,文人团体还未成型,就已经在骨子里相轻的基因了。其实那会,文人们还是能仗剑佩刀,颇威武的。

到了西汉,除了“商山四皓”给惠帝站台,风光一把后,后来就不行了,在汉武帝表面捧了下儒学后,董仲舒就献媚,上了“天人三册”,给自己人捞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起来儒家就大一统了。相应的,儒生就上了个档次。但殊不知,也在文人的精神深处烙下了个和政治妥协的印记。

魏晋时期,中央弱,士族崛起。先风骨,后风流。南北朝,文人太乱。

唐宋时候的文人或许是最自由的。但也有些附属,盛唐时文人有的是责任和荣耀,渴望大马金刀,而宋朝多了些现实享受,拨弄一个王朝的细致美。因为文人集团的兴起,所以唐宋八大家中,宋人的占比就有六个名额。或许也跟后来者更偏爱宋朝文章吧。貌似明朝的小品文就和他们风格有些渊源。不说宋朝出了许多有名的字体,米蔡苏黄等;还把词发展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还有了豪放、婉约之分;那幅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不单让开封火了一把,还让宋朝人自豪大气了不少。但《千里江山图》似乎就是一种谶言了,预言了徽钦二宗的北狩。

那些处于五代十国时候的似乎就没这么幸运了,乱世艰难,似乎都忙着生计,没空露脸。

元朝由于是异族占统,在华府耀武扬威,许多人是敢怒不敢言。所以文人就沉默了下,除了偶尔吟吟小曲。

到了明朝,文人开始是一些,后来是一群,更后来是一群群。其中也有几个特别有名,不说风流才子唐伯虎,也不说爱冒险游玩的徐霞客,还有书法自成一大格的董其昌。文人有有骨气的,也有没骨气的。其中,政治这个领域就变成了文人参与并角斗的,又一个战场。徐渭,王阳明,还有那个让朱棣破了株族记录的方孝儒,杀我十族又何妨?当然也还有挽救大明于一发的于谦。而带来一群群的则是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写就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东林党盛极一时。

明后期,有几个实实在在的在探讨国计民生、甚至是制度的人,代表性的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不过明朝也还有一个人比较先潮,那就是李贽。王阳明深通人性,而李贽则号称解放人性、释放天性。结果把帝国都吓到了,赶紧把人“赐死”。王阳明这种是五百年出一个,李贽是八百年出一个,出了两个猛人,明朝就差不多了。虽然还有一票人,比如徐阶、张居正、徐时行,孙承宗,擅长技术的宋应星等,但抵不住帝国走向没落。

清人入关后,据了大统。他们的审美不一样了。诗词有唐宋,小说有明朝,清人就剩下搞笑了。所以有了相声。但大环境如此,并不代表所有人如此。有个写自传的,结果不小心走上了古典文学的巅峰(红楼梦);写小令的,一辈子感叹这感叹那,也自清冷有度,隐为词宗;写诗评的,随园诗话还没有随园食单的流传范围广,不过其人有趣。其他的格调就趋向世俗了。不过也有一批人,很下的了功夫去研究、考据,但也就如此了。不过赶上了一波潮流,洋气的“向外派遣留学生”。不过古怪的是,回来的人基本都“造反”。

民国就很热闹了。大家辈出,除旧出新。似乎有几把刷子的都能当大师。但确实有几把刷子。梁启超、辜鸿铭、王国维、老舍、沈从文,还有周氏兄弟,林语堂等,不一一列举,肯定有能耐。着实热闹了一回。

似乎,一切又来了个循环。先前的堕落、媚骨,仿佛如过眼云烟一般,消散了。远处,东方一轮红日升起,接下来的时代又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