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尽的《红楼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大观园:理想国的青春之殇

2017-07-26  本文已影响128人  莲花香片

文:莲花香片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哲学家为王的国家,在他看来,只有代表智慧、知识、正义、德性于一身的哲学家统治下的王国,才能称得上是人类最高理想的国度。

东晋文人陶渊明的理想国,是一个远离喧嚣、风景如画、和谐美好的世外桃园,是诗人归隐田园的一个梦。

而二百多年前,一个落魄的末世子弟在经历了繁华与幻灭之后,十载批阅,五次增删,在他唯一传世的长篇巨著里,如工笔细描般绘制了他的理想国:一座精美的园子,一个个如花般美好的女子,一个视女孩儿为无价珠宝的男子,他们共同生活在这里,吟诗做画,逍遥自在,长相厮守,天长地久……这个末世子弟便是曹雪芹,他的理想国叫做大观园。

柏拉图和陶渊明的理想国是空想出来的所在,或寄托了哲学家的政治抱负,或寄托了诗人的生活愿景,而曹雪芹的大观园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如此真实,那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每一处庭院,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段风波,都如同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它又如此虚幻:似乎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在这里,令人只想永远沉醉其中,忘记前尘与后世……

曹雪芹的大观园,不是他一个人的理想国,几百年来,它已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理想国。那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观园,走进曹雪芹的理想国,看一看它的兴与衰,看一看那一起起的缘起与缘灭。

《红楼梦》的开篇,便说此书又名《金陵十二钗》,所记之事“着意于闺阁之中,叙闺中之事”。既然是讲闺阁中的人与事,一定得有个合适闺阁人事的场所,这样的场所当然不能是任意一个地方,一定要具备特定的条件:

首先是要相对封闭又不能完全隔离,因为是闺阁女子,活动场所肯定不能是正室厅堂;一座花园相对封闭,但又不脱离正房的管理以及充足的物质保障,所以非常适合;

其二是要足够大,因为所述女子非常多,除了十二正钗,还有副钗、又副钗等等,主要人物算下来数十人,再加上构成人物关系必不可少的次要人物,至少也得上百号人物,没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是很难想象的;

再次,就是这个场所要足够富丽堂皇,要符合人物身份,十二钗均为贵族大家的女子,甚至还有一位皇妃,什么样的场所能配得上皇家气派?只有专门打造,并且要赋予一个合理堂皇的理由。

因此,这样看来,大观园的实体是一个名叫山子野的园林高手主持建造,而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则实在是作者曹雪芹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结果。

曹公先是在开篇不久的第五回,便让宝玉在梦中游历了大观园的仙界版本——“太虚幻境”,可见这个园子规格起点之高;然后在第十六回正式开始建园,这个以皇妃回家省亲为由而建的园子,自然是要精心打造,丝毫马虎不得的。从勘察地形,设计规划,到施工建造、采买装饰等等,这头等大事足足忙活了贾家近一年的时间,花了“淌成海水般的雪花银”,最终成为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

然而,这座专门为皇妃而建的园子,皇妃也只在此停留了短短数个时辰,一个被皇家临幸过的园子,将要面临被封锢起来的命运,如同深宫中皇妃自己的命运一般,注定要在寂寞中凋零。

曹雪芹这个伟大的作者当然不会让此情况发生,他用了一个巧妙的法子让大观园热闹起来,并成为整个故事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舞台:那便是让皇妃下道御旨,让我们的主人公们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地住进了大观园,有趣的是住进园子的人也是经过挑选的,皇妃喜欢的人才有此待遇,像贾环,虽然也是同胞兄弟,却没有住进去的资格。

那么大观园到底什么样呢?曹公非常巧妙地给了我们两次逛园子的机会,第一次是园子刚建成时,让我们跟着贾政、宝玉及众清客们做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全景扫描;第二次逛园子的视角很独特,是在主人公们住进园子之后,让一个很有趣的乡下老太太刘姥姥带着我们进入了他们的房间,可算得上微观探密。其实中间还有一次逛大观园,是跟随元春省亲的队伍,但那一次重点在于省亲这个重大事件,大观园则是做为富丽奢华的背景呈现的,所以真正的逛园子还是两次。即便是两次游园,我们依然没能逛遍大观园的所有角落。不过在以后的故事里,我们会看到这两次没有看到、但又极具特色的一些园中建筑或景观会被作者非常细心地穿插安排在不同的故事场景之中,这让人不得不再次佩服曹雪芹这部作品的结构之精细。

总之,故事的舞台已经搭好,随着这一场家族兴衰史的大幕徐徐拉开,人物次第出场,一个个或喜或悲的故事接连上演,这个繁花似锦、雕梁画栋的大花园一点点在我们的心底扎根。

从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到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中近百分之八十的故事都发生在这座园子里。大观园不仅见证了宝黛钗的爱情纠葛,更见证了一个百年旺族由盛而衰的全过程。

台湾作家蒋勋说,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的确如此,居住在大观园的主人们,贾家三春、宝钗、黛玉、宝玉等均在十来岁上下,最大的李纨也不过二十岁出头,如同初春枝头将要绽放的花苞一般鲜嫩的年纪,而他们搬进园子的时节也正逢初春,二月二十二日,“一齐进去,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正像戚序本脂批总评所说:“诗童才女,添大观之颜色。”春天的花园,正当青春的少男少女,俊美而多才,简直再没有比这更匹配、更美好的画面了。

于是,我们的男主角贾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这心。”园中的逍遥快活被宝玉写在四首季节即事诗中,主题词有:春梦、佳人、饮酒、烹茶,真是一派闲适安逸的流光岁月。庚辰本脂批有评“四诗作尽安福尊荣之贵介公子也。”

何为青春?青春是毫无顾忌的肆意,青春是若有若无的心事,青春是蠢蠢欲动的情愫,青春是触碰禁忌的渴望……二百年前古人的青春和我们现在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有宝玉和众姐妹们“混沌世界,天真烂漫,坐卧不避,嬉笑无心”;有宝玉和他的知己黛玉在花下共读禁书;有群芳开夜宴;有诗社弄笔墨;有宝玉这个痴情公子的情起、情悟、情定、情逝;也有这个顽劣少年偶而的荒唐和任性。青春的甜蜜和疼痛,青春的相聚与离散,统统在这个少年心中刻下不能泯灭的印痕。

大观园不单是宝玉这个富贵公子的乐园,更是众金钗们难得的一片闺中净土。

潇湘馆的清幽独配林黛玉的孤傲清高,蘅芜苑的满院芬芳暗合薛宝钗非比寻常人的道德品性,秋爽斋的阔朗体现了探春的高远志向,稻香村的素朴符合李纨寡居的命运,还有紫荾洲的迎春,暖香坞的惜春,栊翠庵的妙玉,除了一个能让她们远离外界俗世的美丽园子,每一个人也都有着自成一体的独立小天地,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给这些花季少女们提供了最能够释放她们天性和才情的条件,所以我们得以看到那么多属于女儿们的精彩瞬间:

诗人林黛玉尽情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葬花吟、题帕诗、桃花行、五美吟、海棠诗、菊花诗、秋窗风雨夕……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自由创作,曹雪芹将最丰沛的诗才都赋予了林黛玉;这个一身诗意,万般灵秀的姑娘从进入这个园子,便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她的爱情、她的眼泪、她的身体和才情,全部都留给了这座园子。

娴雅端庄的薛宝钗从不进行自由创作,但所有的命题作文她都能拿到高分;表面藏拙守分的她有着深藏不露的才华;她知书达礼,稳重冷静,永远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对所有人好,也让所有人说好。她的冷静和了悟远远超出同龄的姐妹们,她的隐忍和克制又忍不住地令人心疼。就是这样一个“冷”宝钗,在面对满园如许的春色和翩跹翻飞的蝴蝶时,也会情不自禁地露出小女儿的娇俏活泼本色,大观园给了她放飞心性的空间,这样的时刻以后不会再有。

对于才高志远的贾探春,大观园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以尽情展示她不同凡响的见识和能力。她发起诗社,连“槁木死灰”般的寡嫂李纨都忍不住兴致勃勃地自任社长,海棠诗、菊花诗、螃蟹咏、桃花社、柳絮词……这些美好的闺阁女子们在一首首诗词中肆意挥洒她们的才情和抱负。大观园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园林,更是红楼女儿们的精神家园。

还有那些原本不属于这个园子的金钗们,她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和这个园子息息相关:

那个率真的、可以和林黛玉PK诗才的史家小姐湘云,时时盼望着老太太派人接她到园子里,在这里她才是最无拘无束的:春日里和姐妹们尽情喝酒划拳对诗,直至醉卧在一片芍药茵下;冬日打扮成帅气男孩子的模样,在雪地里大烤鹿肉、大口喝酒、大声地笑、争着抢着作诗联句……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暂时忘掉寄人篱下不由自主的无奈。

那个从小被拐卖、被打骂、不知自己身世的苦命女子香菱,是那样羡慕园子里会做诗的姑娘小姐们,善解人意的宝姑娘带她进了园子,她心心念念地只想学作诗。一直以来,生活似乎从未对她展开过笑颜,而在大观园的日子无疑是香菱苦难人生中的吉光片羽,诗如同一道光,照亮并温暖着这个女孩善良又不幸的心灵。

还有那个与贾家非亲非故的姑苏女子妙玉,也能在此寻得一方安放她洁癖孤高身心的修行之地。但这个园子太美,园子里的人太美,她无法不被他们所吸引。这个并非出自本意眅依佛门的女子,心里是有不甘的吧,所以她会因黛玉喝不出烹茶的梅花雪水而嘲笑她是个“大俗人”,也会一边将自用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用,一边挤兑宝玉“只怕你们家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从栊翠庵送出的那一剪红梅、一笺粉帖,流露出一点点的女儿心事,令人叹息。

园子是这些贵族小姐们的自由天堂,也是小姐身边大小丫头们的宝地。都是一般年纪的青春少女,身世地位各不相同,大观园是她们理想的工作场所,因为在这里她们所受的待遇连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都未必赶得上,所以有晴雯“一头碰死了也不出去”,有柳五儿想法设法要在大观园怡红院里谋个差事,有被遣散的小戏子们有一多半不愿回家,情愿留在园中做个使唤丫头……大观园是她们的避风港,宝玉是她们的护花使者。

大观园,真是一个如梦境般美好的所在。

然而,是梦,总归有醒来的一天。世间的一切美好都是那样脆弱,作为青春王国的大观园注定会随着青春的远去而土崩瓦解,这是一个在故事伊始便已写好的结局,任谁也无能为力。

实在太佩服作者曹雪芹,他煞费苦心地构建了一个大观园的理想王国,却毫不留情地在一开始便预示了这个理想国终将幻灭的悲剧命运。

第二十三回宝玉同众姐妹们搬进大观园,正值春花烂漫时节,这时节世人只会欣赏花开的娇美,独独林黛玉在园子角落里建一花冢,就在这一回,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葬花,也为后面的葬花情节做好铺垫。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大观园的女儿们祭饯花神,在这一极富象征意义的活动中,林黛玉第二次葬花,一曲催人泪下的《葬花吟》横空出世,成为《红楼梦》全书中最经典的情节。花,是女儿的隐喻,也是青春的隐喻,“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甲戌本脂批)花的归宿,即是大观园女儿们的归宿;葬花,即葬人。

这样的结局,天生喜散不喜聚的林黛玉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性,对“质洁”的执着追求,让她选择了与这园子共生死。世事洞明的薛宝钗也懂,所以她最先选择了离开。连宝玉房中的丫头小红也是懂的,“不过三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然而,宝玉不懂,他只愿和这些钟灵毓秀的女孩儿们长长久久在一起,殊不知,天下事哪里有什么长久?富贵不能长久,青春更是短暂。大观园是人间的太虚幻境,不是永远的乐土,打破这幻境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至亲的母亲。

第七十四回的“抄捡大观园”是贾府走向衰败的标志性事件,而红楼女儿们的命运早早便已埋下伏笔,抄捡,可算得上外部势力对这个理想国的全面袭缴。金钏投井、睛雯夭亡、司棋殉情、芳官等被逐、尤二姐吞金、尤三姐饮剑、迎春命赴黄梁,探春远嫁异乡、惜春遁入空门、林黛玉泪尽而亡、妙玉终陷淖泥、湘云云散高唐、宝钗独守空房……曹公的笔何其残酷,真真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鲁迅先生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亲历了大观园这个理想国的青春之殇,宝玉终于懂得了他少年时的那一场红楼迷梦:富贵、繁华、青春、韶光、功名、利禄……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幻,当一切风流云散之时,便是悬崖撒手之即。只是这一切,未曾经历过,如何能堪破?宝玉如是,曹雪芹如是。这恐怕也是曹雪芹为何会精心构建大观园的理想王国,却又亲手将其一点点毁灭的意义所在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