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心流,拥抱幸福人生
01幸福在哪里
茫茫宇宙,人类渺如尘埃。人生苦短,幸福难能可贵,似乎宇宙的创立,就没有以人类的安逸舒适作为逻辑起点,灾害、饥荒、瘟疫与人类如影随形,正像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宇宙星河.jpg
但人类又是如此顽强,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现在的问题是,当物质生活不再困扰人类的时候,人类将怎样定义和追求幸福。
早在1920年,凯恩斯就预言,经济问题将在百年内终结。“人类自从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他真正的、永恒的问题——当从紧迫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应该怎样利用他的自由?科学和复利的力量将为他赢得闲暇,而他又该如何来消磨这段光阴,生活得更明智而惬意呢?”
米兰·昆德拉对此有着同样的洞见。他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生活并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
不管处在哪个世代,幸福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在2300年前说,“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我们不仅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其他目标——健康、美貌、金钱、权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得到幸福。”然而真相却是,幸福用钱买不到,也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阐释。也就是说,幸福更多靠的是个人的修持,只有能够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接近于幸福的境界。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幸福的探索和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概念:心流(Flow)。之后,他又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创建了人类的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理论。
按照契克森米哈赖的定义,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性的事情,而你的能力又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它的特征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到所有相关信息,不管工作多么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从心流出发,契克森米哈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乐趣”,什么叫“复杂”,什么叫“休闲”,并且最终推导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按照他的定义,幸福就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这个理论突破了常人对幸福的理解。在一般人看来,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
由此来看,追求幸福的前提是对于生命(意识)的掌控,这自然绝非易事,有时甚至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比如坚持写作)汇集成一种掌握感——一种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能达到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02幸福源自心流,心流需要刻意练习
马术.jpg
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万维钢提问,“你是否曾经埋头钻研一个问题,忽略了时间的流逝?你是否曾经全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之中,忘记了自己?你是否凭借勤学苦练获得的技能,毫不费力甚至挥洒自如地完成过一项高难度的工作?”答案如果是你没有经历过这些,就算你财务自由、各种享受都体验过,你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与此相对照,根据契克森米哈赖研究,经常经历“心流”,是优秀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现代心理学家采用脑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直接扫描大脑,更直接和深入地对心流进行了研究,发现心流的前提是人们要主动关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功能,心流出现的特征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六种激素,心流的愉悦感正是来自于这些激素。
进一步研究发现,“心流”体验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概念有很多相通之处,也就是说,心流是刻意练习的一个结果。由此人们认识到,心流只是一个方法,它背后更大的逻辑是,你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通过练习,也即不断提高对意识的控制能力,我们将更多和更深刻地体验到心流。我们发现,人生追求的其实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当下就能够感受到的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成长。而成长也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的手段。成长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把自己一生的行动、思想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心流体验呢?契克森米哈赖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找到一个终生的目标,其次是不要害怕复杂性,因为这就是对你人生意义的挑战,而你可以应对的技能是“行动式生活”与“反省式生活”相结合。最终,你既有独特的个人特性,又与周围世界、人们所整合,“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迎刃而解”。
03思想者最幸福
思想者.jpg
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心智每时每刻都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心理状态一片混沌。如果没有受过特殊训练,外在世界又没有值得注意的目标,一般人集中思考的时间很少能超过几分钟。
我们很少注意到自己对心灵的控制力竟是那么薄弱,因为习惯已经奠定了精神能量的轨迹,仿佛思想会自动衔接,毫无可疑。但在独处、无须集中注意力时,心灵失序的原貌就会显现,人们很容易陷入精神熵的状态——一种既没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带来乐趣的状态。
为避免陷入这种状态,一般人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补心灵,只要能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深度思考的状态就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花大量时间看电视、浏览网页的原因,尽管这些活动毫无乐趣可言。因为这些活动能够提供持续且容易得到的资讯,有助于转移注意力,而所需要的精神能量又非常少。
避免意识混乱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能够控制心灵运作过程的习惯,而不是依赖看电视、浏览网页这样的外来刺激。契克森米哈赖指出,“伟大的音乐、建筑、艺术、诗歌、戏剧、舞蹈、哲学、宗教,都是以和谐克服混沌的好榜样”。原本的混沌越多,整合进去的元素越复杂,这个心流就越伟大。换言之,外界的纷扰并不可怕,反而将是我们铸就更大心流的能量来源。
以写作为例。近年来有很多人指出,诗人和剧作家往往是一群严重沮丧或情绪失调的人,或许他们投身写作这一行,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受精神熵干扰的程度远超过一般人。因此,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方法。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
优秀的作家用文字创造了一个令人沉浸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不断挑战自我,正如海明威在诺贝尔奖演讲时所说:“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今天,写作似乎有边缘化的趋势。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构建起来的即时通讯,在传递信息上比写作更有效率。因此,如果写作的唯一目标就是传递资讯,那么它无疑注定了被时间淘汰的命运。但如果写作的功能是创作资讯而不是单纯的传递资讯,那么写作的价值将会永恒,而且资讯越发达价值越珍贵,这也正是“内容为王”的道理。
写作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供给写作者心灵一种表达途径,让一个人用方便记忆的方式,记录对事件、对人生的感受,也即用一种分析与了解体验的方法,实现对体验秩序的自我沟通,让生命更加完整。
不仅如此,写作还是一个如王小波所说的“反熵”行为。在物理学概念中,熵是指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概念。越混乱,熵值越高。反之,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因为人是会思想的动物,所以人的大脑里的念头就跟分子一样,时刻万马奔腾。如果没有节制或者训练,人的内心就会经常处于这样的混乱状态,熵值非常高。而写作恰好有助于降低熵值。当一个人进入写作状态之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往同一个地方聚集,那些跟写作无关的念头,甚至包括你对世界的意识、对自我的感知都完全被屏蔽。你的大脑仍在高速运转,但所有念头都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又井然有序,势不可挡但又能从心所欲,喷涌而出但是又不会四处洒落。这时的大脑更像熵值最低的晶体,结构井然,同时又充满能量。当你反观内心时,你会发现你的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所有念头都相互支持、相互关联、协调一致,你将进入一个混乱程度最低而秩序最高的心理状态,这是你大脑里的奇迹。
如果你是一个思想者、写作者,那么恭喜你听到了喜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