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竞风采,教研各抒悟真知 ——听《灯光》反思
2019年9月24日上午,我早早地前往兴业路小学,参加东城区小语同课异构------六年级《灯光》。三名年轻的老师同台竞技,同样的课,不同的构思,各有各的风采,这是对统编教材的大胆尝试,给我们起了示范引领作用,也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第一节执教的是兴业路小学的张思媛老师。张老师通过“导读语”提炼出学习任务,然后通过“学习目标一”和“学习目标二”,有梯度、有方法地完成学习任务。后面的两次拓展:《狱中联欢》和“小萝上头”的故事,又深化了“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运用,突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重温革命岁月”,落实了单元任务。自己听课前特别期待的是:《灯光》一课的场面描写看看授课老师是怎么完成的?张老师很巧妙地把“战斗场面”串插在了学生交流“第三处火光”处,令人惊喜。个人认为导入课文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再次通读全篇课文一遍,或者快速浏览全文一遍,即便学生课下做了预习,但我觉得对全文再次阅读仍不可少,这样既是让学生熟悉全文,也是对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安抚,不至于老师提问时措手不及。
第二节执教的是东城实验的张丽老师。张老师有两个教学设计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一个是表格的设计,一个是板书的设计。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又让人感觉别出心裁,真是一个用心的老师!这更是背后团队的力量!在填表格这个环节中,出现了一会儿冷场,这也是我们课堂上最不想遇到的。学生填写表格占用时间过长,还好张老师及时调控,让学生只写开头和结尾,中间省略。也可以写关键词句。另外同桌交流不够积极,我想此刻老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互动起来才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出彩的课堂。
第三节执教的是文峰路小学的陈志丽老师。陈老师上课伊始出示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让学生畅谈“灯光代表了什么?”我认为课未开始,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已有了初步感知。这种先入为主的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合作探究”,然后“交流细节”,这种教学思路不也正是“点面结合”吗?在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三处灯光有什么联系”时,我觉得陈老师的引导和讲解还是比较到位的,虽然学生的表达还不够清楚。如果能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回答并做补充完善,这将会成为本节课又一大亮点。
同课异构,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年轻老师的课堂魅力。接着是评课环节,有老教师的率先垂范,教研氛围特别浓厚,有听课的收获,更有评课的反思,彰显了东区教研的扎扎实实。
今天的这三节课,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
1、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学习目标是“点面结合”。很明显前三篇课文都突显了“点面结合”,而说《灯光》这篇课文运用“点面结合”却很牵强。我觉得选《灯光》这篇课文是更好地让我们体会人文主题,包括园地二的“交流平台”在交流“点面结合”时,也只是仅仅提到了《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这两课。所以我认为本课应引导学生在品味故事、品味语言中去感受郝副营长的形象,牢记革命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至于战斗的场面描写,点到就行,此处描写也是为了烘托郝副营长的形象服务的。
2、本文的第一个学习任务:三处灯光有什么联系?这个学习任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老师在引导学生时,学生似乎是都明白了,应该是意会了,但“言传”时却有一定难度。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语文的教学不就是要解决“言传”这个问题吗?光意会却不能言传是不行的。小学语文重在表达,所以当学生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表达错误时教师给予指正,学生表达不完善时要请其他学生补充。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激励,会让学生更乐于去表达。
3、对课堂的关注还应放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比如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语速过快,有些吐字不清晰,这些都应随即纠正。还有就是要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敏锐度,有的孩子读起书来干巴巴的,有的孩子读的却声情并茂,究其原因与天赋的确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训练也很重要。在让学生认识生字词时,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识记字形,还要理解字意,并能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把汉字所传递的意思或情感表达出来。刚开始训练时教师范读,播放录音,挑选优秀的学生示范,接着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
以上只是个人的不成熟的见解,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