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们都不是被舆论轻易利用的乌合之众
在传播学原理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议程设置理论,即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我想喜欢看韩剧的朋友们一定会联想到2014年由李钟硕、朴信惠等人主演的电视剧《匹诺曹》 。(wuli二硕的另一部作品《当你沉睡时》也有部分利用舆论导向的情节)
故事以男主人公的消防员父亲在一次救火任务中“渎职”,家人备受舆论侵害,最终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件为开端,讲述了,居心叵测的当局人为了自身利益、社会地位,利用媒介一次又一次恶意引导舆论,转移公众视线,以求规避责任的故事。当然,结尾一定是以男女主为首的正义一派,最终力挽狂澜,将事实真相还给大众的Happy Ending。
可是,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多Happy Ending吗?
来源网络.jpg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的泛滥,说话,似乎渐渐成为了最不需要负责任的一件事,反正屏幕挡在你的前面,键盘就在你的手下,谁能管你说什么呢?
但你是否想过,你键盘下流出的一句话,也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一条无辜的生命推向万劫不复深渊?
我,不想提起那个艺人的名字,只要想到他,我就觉得心酸。
来源网络.jpg
星爷版《鹿鼎记》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读过书明事理的人,大多数已经在清廷里面当官了。所以我们要对抗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点的人。对付那些蠢人,就绝对不可以跟他们说真话,必需要用宗教形式来催眠他们,使他们觉得所做的事都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个口号,跟“阿弥陀佛”其实是一样的。清朝一直欺压我们汉人,抢走我们的银两跟女人,所以我们要反清。”
我想,这段台词心理层面的含义,可以用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做出解释,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群体的共性,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煽动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他们认为那不过是软弱可欺的另一种形式。
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肯定都是“读过书明事理的人”,可是,如果,你总是不假思索的被媒介利用只看到了他们想要让你看到的真相,被他们的思想所统治,那你和“蠢一点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来源网络.jpg
再说说,这几天火爆社交网络的奚梦瑶,现在的舆论无非是两个方向。一是认为奚梦瑶在维密秀上摔倒后的处理表现的十分不专业,有辱华裔超模的名声,甚至会影响我国超模在世界时尚圈的地位。二是认为老奚马失前蹄,不过是一次失误。跌倒了,爬起来就好。
我的想法比较中庸一些,的确,相比历年来在维密台上力挽狂澜的失误合集,奚梦瑶摔倒后的处理的确不太机智,以“不专业”来形容确实有些过了,毕竟如果奚梦瑶不专业也不可能在时尚圈混迹如此之久,更不可能五登维密台。但,说她过度醉心于娱乐圈,综艺节目以至于疏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技能,就比较能让人接受一点了。
我大学室友曾说过一句话“十个好低不了一个坏”。难道因为一次失误就要彻底忽视掉她之前数年间的努力吗?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些。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次被原谅的机会”。
来源网络.jpg
我不是被花钱雇来的营销号,不过有一个后台只有50个粉丝的小透明而已(当然这期中三分之一都是我的好友)。我只想说,信息的爆炸,无孔不入的社交网络,似乎让思考变得不这么的重要的,反正你随手一搜,可以看到千百种别人的思考成果。可,这真的是真相吗?还是某些人希望的看到的事实?
我是葡萄,
一个有点任性,
有点愤青,
有点喜欢下雨天的伪少女。
如果我的文字能给你一丝丝的感动,
那该有多好。
随时欢迎各种转发评论,勾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