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哲思想法

《森林沉默》——品味大自然广阔无垠的时空观、原始质朴的道德观、残

2020-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Ginicat
说起以自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我首先想起的是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名篇《水仙花》。这首诗写出了人和自然合二为一的喜悦感和沉浸感,给自然赋予了宁静、治愈、安详的意义,表达了人类向往重新回归自然的强烈意愿。第二个想到的是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作品《丛林之书》,这部小说塑造了狼孩毛克利这个经典的角色,被迪士尼公司改编成了电影《奇幻森林》。在他的作品之中,自然界的法律和人类的文明似乎是对立的,人类被自然异化出去,很难再和自然归为一体。

初读《森林沉默》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期待作者会把“人与自然”这个已经被无数作家写了千百遍的主题写出新意来。但读完之后,我被书中的文学深度所折服。这本书用泼墨山水般诗情画意的文字写出了广阔无垠的时空观、原始质朴的道德观、残酷无常的生死观。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与自然并没有分离。自然存在于人类周边的物质世界中,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中,存在于人类的行为特征中,存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存在于广袤的时空中的各个角落。自然持续凝视并滋养着人类,从来没有抛弃过我们。

01 广阔无垠的时空观

树的寿命有多长呢?100岁的人类老者站在树的面前,也年幼的像个小婴儿。生命短暂的人类为了获得生的存在感,会一生不停歇地喊叫、运动、奋斗下去。树和人不一样,树只会沉默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人类无法想象的沧桑的眼光凝视着这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世界。人在树木面前是渺小的,人的时间维度对树木来说就像一阵过眼云烟。

第六章树魂中,作者写到了祖父和白辛树的对峙。祖父为了传宗接代,让孙子能体体面面地结婚,必须砍掉白辛树给孙子做家具。为了制服老树的树魂,他整整叫喊了四天,喊到最后头发尽失,形容枯槁,被鸟儿们啄的浑身是洞,还砍掉了树根上的一个大瘤疤。可是白辛树巍然不动,以沉默来对抗祖父的谩骂和暴力行为。树终究还是被砍掉了,祖父用木材做成了家具,送到孙子家里时震惊地发现树魂尚在,于是哭着念着要树魂放过孙子一家,自己则在山上修庙给咕噜山帝以视敬意。报应还是来了。祖父得了喉癌,原本树根上长着的大瘤疤似乎附体到了祖父身上,吸走了祖父生命的精气。祖父发现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就打着给自己找药材的旗号从家中出走了,保全了自己的最后一丝骄傲和自尊。

人类似乎永远不可能战胜一棵参天古树,因为大自然的时空观和人类的时空观是完全不同的。人类自以为有了改造自然的力量就可以骄傲起来,做成一些自己认为了不起的大事,把自己封为天地之主宰,殊不知这在森林的视角中,仅仅是这一代人演绎的一场生动的大戏,而戏总有落幕散场的一天。散场之后下一代人再继续演绎一场有着稍微不同戏码的大戏,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但就算这样,人类还是想要挺起胸膛骄傲地生活下去。就和祖父喊树一样,即使知道可能会失败,即使知道自己的生命会走向尽头,也不会就此罢休和认输,这就是人类,骄傲又自豪的人类。而这种特性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宝物,要不然,人就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到今天了。

02 原始质朴的道德观

人类虽然改造破坏了自然生态,住进了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但是人类的行为和生存方式并不会因为居住地的改变而改变。文明不过是披在人类身上的一层美丽的花衣服,我们的基因依旧续写着远古时期震颤又原始的生命旋律。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的生存方式依旧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定律。

第四章一只戴胜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从城市来的女孩花仙子老师。如果说主人公红毛野人玃象征着山野和返祖,那么花仙子老师就象征着文明和教养。她刚一出现就救了一只在打斗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戴胜鸟,这代表她拥有被文明社会所承认的道德观,有种保护弱小的责任感和道义感。

花仙子老师对自己的学长既深爱,又痛恨,这个学长虽然博学多才,在内心深处却残酷善妒。他嫉妒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在导师评院士的时候说谎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导师,然后对其进行网络暴力。学长虽然看起来衣冠楚楚,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做人之道,却也无法摆脱人性深处根植着的原始的天性。

再看看森林吧,在森林中,暴力和适者生存是如此的理所当然,用不着加以掩饰。生命的真相就是这么残酷,为了活下去,只能吃掉别的生物,并保护好自己不被它人侵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很有可能丧失生命。“一只鸟与另一只鸟打架,一头兽与另一头兽打架,在森林里每天都有,打死的,打不死的,很正常。”

其实可怕的并不是人类自古以来根植于基因中的天性,而是人类无底洞的欲望。在森林中,生物只需要获得足够自身活下去的能量,就不再渴求更多的能量了,而人类永远向往着多多益善,一而再再而三的向自然索取,和身边的人争夺,即使超出了自己能掌控的范围,依旧不知满足。我认为,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教会的不是人们如何对抗自己的原始本能,而是教会人们掌控自己的欲望。

可就算是这样,大自然依旧无差别地滋养这千千万万个不同的物种,包括人类。看看我们周围的家具、书本、楼房,不都来自于山林之中的树木和岩石?我们吃的食物,不也是大地和动物的馈赠?人类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山林,也从来没有脱离过生态圈,大自然母亲也从来没有抛弃和异化过人类这种特殊的生物。

03 残酷无常的生死观

我认为《森林沉默》这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几位主要人物的死亡过程了。尤其是花仙子老师的导师和花仙子老师本人死亡的过程。

对于大自然来说,每一个生灵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存能力不同;每一个生灵又都是相同的,在灾难和意外面前,每个生命都平等。花仙子老师的导师坐飞机来咕噜山区时,飞机失事,机毁人亡。花仙子老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认为该死的并不是导师,而是撒谎陷害了导师的学长。她拒绝接受这个世界残酷无常的生死观,选择了吞安眠药自杀。

加缪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当一个人否认整个世界的定律的时候,她能做的似乎只有自我毁灭。

玃的叔叔麻古的死亡也可以看成是灾难性的。他爬到鹰嘴岩上去种地,结果突然发生了山体滑坡,他被困在山上下不来了。地上的人想尽办法也找不到路上山,只能作罢,听凭天命。咕噜山区的居民比起花仙子老师来似乎对灾难性的生死看的更淡,大家都非常努力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看到新生命诞生就喜不自胜,等到死亡来临,就安然接受。而越是文明程度高的地方,人们对生死就愈加敏感。

山里的人因为不惧生死,反而长寿而有活力,城里的人因为贪生怕死,反而容易得各种各样的病。也许只有接受了生命的无常性,我们才能对生命多一丝理解,多一丝敬畏,也多一丝韧性。

结语

能体现《森林沉默》这本书价值的绝对不止上面这三条观点。它是一本关于动植物的百科全书,也是一本美轮美奂的诗性小说,还是现代性极强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不管是在文学性,还是在哲学性,还是在创新性上,它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很想挣脱北京这座大都市,走进一片广袤的森林,重返大自然母亲的怀抱,舍弃自己所有不切实际的欲望,做回一个纯真、快乐、为了自身的生存而竭尽全力的小小生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