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大碎念
我的认识论——兼谈“教育成本”问题
这一天,我将我的认识论写下,了解这些有助于自我观察。
一个人怎么认识世界?怎么接受一种思想?怎么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这三个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外因是基础,内因是决定因素,二者缺一不可。认识从人的谈话、自然的观察、书本的阅读中来。知识或认识,获取了之后要有一个自己心灵上认可的过程,没有这种认可,认识是无法指导我们行为的。这种认可来自于自己的阅历,加上那么一点点偶然。所谓偶然,可以是某件突如其来的事件等等。阅历是积淀,偶然是积淀的导火索,二者同样缺一不可。只不过阅历与偶然的间隔长短不一,甚至长到被我们忽略的地步。
举个例子,刚上大一时,我在某处看到俞敏洪给青年人的忠告:学好英语、使自己的专业达到学校前十!当时我只是极功利的强迫自己相信,但并未得到心灵或潜意识的认可。大学四年书看得很杂,毕业时总结四年,确实觉得老俞说得是对的。四年看的些书及四年的校园生活是积淀,毕业时百感交集的特殊时期是人生的偶然,人类呀为何非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才能认识事物?或许,答案在朝着阅历和偶然这两个因素自然前行时的选择。有了目标,做对选择,是两个关键词,我会为我所爱之人潜移默化中营造目标和选择的好环境。但谁为我营造过了?由此谈到教育成本问题,家人对此表示认同。
教育成本
这是一种现象,具有普遍性,虽不排除普遍当中的特殊,但研究人性,还是从普遍入手比较好。
说点普遍与特殊的题外话,我觉得报纸上宣传的都是特殊事例,如果普遍了树不了典型,也违背了宣传工具的本性,这本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可往往被人忘记。报纸上记载,农村的贫困生考上清华北大,结果人们就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肯吃苦,好像他们个个成绩很好。事实上,考上名校的大多是富人或教师子女,原因不必多说,可这些普遍的事实却不具有报道价值。于是缺乏思考的人便把特殊当成的一般,可谓本末倒置。
从我父母的父母那一代算到我这代是三代人,第一代是文盲半文盲,父母是初中生,我是本科生——三本,这说明①教育水平是在提高的,②提高是有限的。这就引出“教育成本”,我认为教育成本是三代人有相同或类似强度的教育子女动机,却产生了不同结果的原因。说白了,父母的父母、父母这两代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都知道要让子女好好上学,这种愿望是类似的,这是谈教育成本的前提。
但由于他们自己接受的教育少,缺少这方面切身的体会,教育子女只会借鉴别人的方法,而别人的方法即使大多数人用起来很成功,但就教育而言还是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推而广之,人世间的痛苦,一方面是体力的,一方面又是心智上的,没有万能钥匙,经验总是要在实践中总结、应用、再总结完善、再应用,如此无限循环。所谓实事求是,从每一项具体事件中去总结,不可能一劳永逸,历史的曲折前进,正是基于此。
对于子女,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他们,只会借鉴,而没有能力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比照子女的性格特点加以引导,是很吃亏的。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类似的,子女是父母的第二生命,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子女;况且任何尝试都是有风险的,中间会遇到许多起伏,尝试的对象又是关乎个体命运的教育!所以外人也不会过多提供建议,只能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自己的经历、对子女的了解,这两个最有利的条件都无法利用起来,硬说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那只能先承认自己孩子瘸了。
我并不是给自己成绩不好开脱,因为外部环境的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况且我知道并且深信,学习是终身的,学校只是一个起点。但我还是很小心的向家人提出了我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对它一人苦苦供我上本三的理解,指出这是它的父母造成的,归根结底是时代造成的。所以它的父母和它这两代花的教育成本是必须的,并且是越来越少的。加上我接受了本科教育和我的持续自学,我的下一代走的弯路会更少,我付出的教育成本也会更少。客观上是父母及父母的父母所做的牺牲,减少了我将来的成本!这牺牲,是他们的命运。
它表示理解,我终于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