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日记游记想法

0812-2019(100讲-第35讲/游记5)

2019-08-12  本文已影响14人  包青松

今天上午看了一个情景剧《延安保卫战》,实景型的题材和演出,给人足够震撼和感官刺激。总的说来,算是不错的一个节目。

下午两点离开延安,向本次第三站银川出发,到的时候7点半。

在过去的五天,我们都可以按照原定计划展开所有的活动,这主要得益于我们有一个计划,同时这个计划是可以执行的。

其实很多人也在做计划,但却很怀疑:计划有用吗?我做了很多计划,但好像总是缺乏执行力。

今天我就来说一下,有了计划以后,在具体行动层面,如何高效地应对纷繁复杂的工作。

首先,我给你说两类你可能列在待办清单上的事,你感受一下。

第一类:

下班前给客户去个电话

马上给人事部发一封请假邮件

8点后去跑步20分钟

第二类:

完成仓库存储空间整理

设计出一份考勤制度

协调好老板的开会时间

听出来了吗?第一类的任务,你应该很容易就能去做;而第二类的任务,似乎脑子会出现迷惑,感觉要想一下,也未必知道马上该做什么。

那是因为第一类的任务,叫做动作,你基本上看到待办清单,就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了。

但是第二类,其实就属于一个个大小不一的任务了,它们和一个个动作不一样,两者的“信息量”完全不同。一个任务,里面很有可能包含着几个甚至几十个动作。

就以完成 “完成仓库存储空间整理”这个任务来说,你的大脑,一看到这一类任务时,会出现“迷茫”:

我该先做哪一步?我已经做到哪一步了?我还要做哪一步?

如果你的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这么复杂的任务,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动作,十有八九,就会开始“拖延了”。

大脑会想:这个事情反正一时半会干不了,不如先放放呗。

所以,对于复杂任务,你需要一个进一步的“预处理”过程。也就是把它们, 拆分成一个个动作。

还是拿刚才那个“完成仓库存储空间整理”的任务为例,你可以大致地拆解出我前面说的那些动作,然后针对马上就能做的,立刻行动。

比如,你可以把它变成"先清理废弃物资"、"再安装新货架"和"最后上架新物资"三个动作。

记住,分拆动作,然后立刻行动,是解决“拖延症”的好办法。最终,预处理的结果应该是,你的当下,始终只能有一个动作。

刚才说了把任务分解成动作,是提高执行力的一个有效方法。职场人的“拖延症”还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跟干扰多、事情杂,因为要不断处理新工作、新信息。

你可能跟我一样,每天收到来自不同人的信息,需要你做不同的事情。有的紧急、有的不紧急;有的重要,有的不那么重要;你还没来得及回复上一条信息,马上就有另一个事情等着你处理。

你会给自己找理由:之所以没有及时处理事情A,是因为有事情BCD。但是,那些悬而未决的事情,会始终占据你的注意力,有可能,最终你什么也没搞定。

这里我们有一种快速做决定和快速行动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4D原则。

明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什么叫4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