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入画
2025-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大龙10
书名:《明清小说名著导读》
作者:陈文新
一、风景描写
- 《儒林外史》的风景描写在古典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开卷第一回,我们便看到一幅“透亮之至”的画面: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
二、景物入画
- 宋代蔡襄的《段家堤西望晚山》诗:
月下西山千万重,
日光山色郁葱茏。
鲛绡数幅须移得,
惆怅如今少画工。
一个说“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一个说“惆怅如今少画工”,表明两位作家眼中的景物,无论色彩还是构图,都与山水画相近。
三、景物与情思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求可观、可卧、可游,实际上是要表现山水在隐士心目中的亲切感。否则,可望而不可即,那就疏远了人与山水的关系。
唐代王维的山水诗也突出了这种亲切感。诗人就生活在山水中,朝夕相处,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不把游山玩水写成艰难的追寻,也不让情、景分离,而是叫人与山水,情与景,自然和谐地打成一片。
- 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独坐”的诗人与“幽篁”同时亮相,山水点缀了人的生活,人也点缀了山水风光;“隐者”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不必另外点出,展开的景物中已经蕴含着诗人的情思,玩味景物亦即玩味着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