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岗位
郑重声明:本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参与书香澜梦推文第140期《平》的活动。

袁雪涵是我国千千万万个普通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了边远山区的适龄孩子们都能有书读,她无怨无悔,从十八岁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这个叫塘沽村的边远山区执教。三十余年如一日,直到退休,她还申请延迟了五年后,才离开了她难舍难分,心心念念的山村小学。
她的模范事迹,一直在这个山区的村组与村民间传颂着。
这里离城镇远,也没有大村庄,全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大点的村,几十户人家,一百多人。小的村庄,有几户人家,十多二十户或三四十户人家的村庄。方圆十多里路,十几个自然村的总人口也就一千多人。
塘沽村是这里最大的村庄,也不过近百户,三百余人的村庄。这里也是村委会所在地,因此学校也建在这个村的西北方向。
这里三面环山,南面有一条七八米宽的小河。一年四季,小河的水流清澈,源源不断的向东边流淌。
这里交通非常不便,直到袁雪涵老师快退休时,十几个自然村之间,才相互修通了公路,并铺修了水泥路面。
袁雪涵老师是城市户口,家住城内。本来她是不用来到这离城市近百里的穷山僻壤教书的,她完全有理由与机会在城里工作的。但由于她为人正直,又有一颗善良的心,加上她品行兼优,非常仁慈;她师范毕业时,又赶上市政府号召城里的老师去山区支困任教,她义无反顾的报名来到了塘沽小学任教。

本来说好了到山区执教三年,就可以调回城里工作。她到了塘沽小学后,看到这里的教学楼仅是一层的专瓦房,而且大洞小洞的破败,刮风下雨时,教室两边的窗户门上,好多的玻璃都掉落了,环境如此不堪。
老师的下住居条件也很差。有老师的住房窗户玻璃烂掉了,还用一块纸壳子糊上,而且地面也没硬化,到处都有老鼠洞。
厨房内也不整洁,且又昏暗潮湿。这样的环境,让这些城里来的老师们,头皮发麻。很有一种悲观失落的悔不当初的感觉。
跟她一起来的共三个老师,加上原来的老师,共有九名老师了。学生一百七八十人,分六个年级,六个班,各班人数不等,有二十多人的,也有三十人多的班级。
那两个跟袁雪涵一起来的一男一女两个老师,都是城里人,看到城乡间如此大的反差,忧心忡忡,恨不得马上离开这破败之地。
两年后,他们利用各种关系,提前离开了这所学校。
袁雪涵老师,之初内心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不是她不想离开,也不是她上面没有关系,她父亲本就是市教育局副局长,要回城,比他们更有条件。但她没这样做,而是选择留下,为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自己能做,该做,要做的事情。
第二年,她成了学校的负责人。她写了一份数千字的报告,如实的把山区人民的困苦现状。直接呈送到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同学的爸爸手中。

市政府管教育的领导与教育局的局长,步行二十多里,来到塘沽村与塘沽小学,进行检查,现场办公。看到如此破败不堪的校舍,与周边风景格格不入的场面,都身有感触的叹息。
管教育的市长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我们的山区人民还生活得这样艰难。我们的教师与学生,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教学与学习。是我们的领导没为人民当好家啊!是我们失职!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难辞其咎啊!
接着,当场表态,今年一定要打通这个村最后十公里以及各自然村的公路,铺好水泥路面。明年,将学校的教学楼与教师宿舍,厨房餐厅,重新开建。让教师安心投入教育事业。孩子们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受教育的场所。
另外,我会向市委,市政府建议,明年要派出扶贫工作组进驻塘沽村,村委会也要改建一下,那房子也是个危房,从安全角度考虑,也应该重建一下了。
三年后,塘沽村从学校,村委会大楼,到那一众贫困户。还有山区人民的生活,以及进进出出的运输方便,都跟上了世代的前进步伐。
袁雪涵老师还为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解危济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都得到过袁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她始终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为困苦人家做了不少好。
她的好名声就是这个一点一滴在人群中传出来的。人只要有爱心,就象一块金子,放在那里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袁雪涵老师,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所以,塘沽村的人们一直记得她为塘沽人民做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