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并非凯文·凯利的书,而是在整理《原则》笔记的时候,脑子里忽然蹦出来的词——边界。不会拒绝,沟通无效,失望失落。。。很多时候我们无能的行为和情绪跟它有关。对人的期待边界过大,导致失望和心碎的概率越高;对事务的成功掌控边界定义过大,导致焦虑或被侵犯的概率越高;诸如此类,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自我边界、社交边界、可控边界。。。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边界。
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以协作的方式在地球上存在,边界无处不在。法律法规是边界,道德要求是边界,协作标准是边界,工具说明是边界,这些边界就像一个个橡皮圈,相对而言,有大有小、有坚硬有柔软、有清晰有模糊。
基础边界就像是这个社会对我们的默认要求,可从一出生到进入社会,没有哪个流程确保这些默认要求被植入我们的大脑系统,所以,有些人的基础边界就是缺乏的,对一些边界是不敏感的,甚至是不理解不接受的。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哎呀,小孩子有什么隐私,快把你的日记本拿来让妈妈/爸爸看看”,“你懂什么,妈妈/爸爸吃过的盐都比你吃的米多,我让你选哪个专业就选哪个专业”,(嘿嘿,没有牵扯出你的童年阴影吧,不好意思啦)心理越位应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无边界现象了,其实,不光在孩子的教育中,日常那些嘴边常说“这事儿你不懂”、“你以为呢”。。。有时也是缺乏边界的主流人群。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感觉怎么样呢,明明你在自己的边界圈里好好的待着,结果对方连个招呼都不打,直接一脚踏进来,被无视、被侵犯的情绪立马蹿出来捍卫主权,双方的关系账户随即透支一大笔。
边界的大小可以在互动中确认,边界的弹性却需要自我调整,太软陷于无原则,太硬没人情味,所以,是原则的就坚守,是人性的就需要用温度使其变软;我们没必要别人一碰就跳脚,但也不必活的冷若冰霜。清晰或模糊,想想我们怎么学会拒绝的就明白了,那个过程就是自我边界从模糊到清晰的建立。所以,我们的自我边界越清晰越好,沟通干脆利落,协同高效高产。
其实,边界也在变化,在人类进化的洪流中,有些边界消失,有些产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认知升级,扩大我们的认知边界,持续的扫描社会系统的边界状态,实时更新。同时,根据生活的场景进行合适的参考应用,逐渐的,我们就能成为一个自我边界清晰度高,掌控边界收放适度,协同边界韧性十足的安全人(杜撰的,意思是不再向别人/物寻求安全感的人😜)。
人是不断成长的,成长就是从重建心理边界开始。专注自己能控制的,放手自己不能控制的,轻快生活,高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