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是目的,而是经历

2021-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素素1

     人活着,离不开吃,但为吃而吃,却不能成为“人”。

      尽管我不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自从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这片黑土地,闻着清新的空气,听着嘈杂的话语,品着美味的佳肴,我日渐发现我被这片土地所吸引、所改造。

      从陌生到熟悉,其实是需要时间的。正如一道菜从原料采购到端到桌上、塞进口中,却是时间的艺术。大而言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路上,吃完这一餐,就思着下一顿,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总是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世间味道》从咸、甜、酸、辣、鲜香五种味道出发,对应的是人无法克制的喜、怒、悲、乐。无论是东北人,还是更大范围的北方人,乃至中国人,对于吃有着一种神一样的依恋,也许妈妈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是回忆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

      《世间味道》并不着急说起每一道菜的渊源,几乎都是家常菜,尽管加了佐料,无法再找寻最初的本味,但是人生的行走不也是这样,哪有什么顺心遂意,哪有什么理所当然,有的只是你明明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仍然义无反顾地去盼望、去创造、去奋斗。

        《世间味道》的人物不是振臂一呼的英雄,也不是说一不二的帝王,可能是我们邻居的老王、小李。看着别人的故事,想着自己的事情,一时半会想不清楚,没有关系,反正余生很长,我们没有达到那种层次,是无法悟出其中的道理,早一点、晚一点,从历史的长河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良好心态。

      永远不要希望别人能够理解你,你其实也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正如一位不知姓名的哲人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至于是大声地说,还是悄悄话,你真的无须关注,毕竟任何话语散落在空气中,待一场暴雨或狂风,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东北人常常不屑于在口舌上讨价还价,而愿意卷起衣袖,赤膊相见,一出手就有无限的伤害值,与人与己。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回不去的永远在想念。与旧时光作别,我们恋恋不舍,可是“近乡情更怯”,怯的是自己穿着异乡的服装,是否还能遇见熟悉的景物,难的是记住分别时的每一个细节,易的是忘却自己成长的快乐与痛苦。

      时间与空间终究将熟悉的人分开,这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有趣的开始。不能告别昨天,如何能精简背上的行囊,如何面对今天、向往明天。在某种程度上,过了这一站没有那一村,正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让我们始终处于刺激中,敏感起来、行动起来、勇敢行来、自信起来。

      讲故事和听故事,或许是童年最有意义的事情,人情事故就是在讲与听的互动中完成。把过往的经历解构,该模糊的模糊,该锐化的锐化,哪怕存留的只有三分真、七分假,也好过全真或全假。普通人的生活说不上体面,但总算干净,干净的不仅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吃在嘴中的食物,更多的是一种安宁与忍耐,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儿,更知道自己的梦想在哪儿。

      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就算桌上没有山珍海味,也不要气呼呼地把桌子掀了,毕竟错误是别人犯的,我们没有必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退一步说,别人犯过的错误,我们也可能犯,别人没犯的错误,我们同样不能避免。吃,让我们相聚在一起,面对面、心连心,这就是最好的当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