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汉人老家06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化随笔||汉人老家06
移民的碑碣——城固原公村的杂烩,见证着一次改变汉中命运的迁徙。明成化年间(1465年),十万荆襄流民涌入汉中。朝廷特使原杰在李氏村安置移民,村民感念其德,遂改村名“原公”。这些湖北移民带来莲藕煨汤技艺,与本地腊肉、酥肉共烩一锅。如今“原公杂烩”已成非遗,浓白汤汁中沉浮的,正是移民与土著的融合史。
张骞墓前的石虎,守护着另一种迁徙记忆。这位凿空西域的城固人,其家族本是秦地移民。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从大月氏带回苜蓿种子,故乡人将其栽入墓园。今日城固张骞文化旅游节上,中亚舞乐与汉调桄桄同台竞演,两千年血脉与文明的流动从未止息。
汉魂永续——“汉中开汉业”的历史定论,源自刘邦在此称王的传奇。公元前206年,十万大军屯驻汉中四月,萧何在盆地内“治堰营田”。当刘邦出定三秦时,半数士卒自愿留守,他们的后代成为汉民族最早的基因库。汉水之名的升华,始于这条哺育汉王朝的河流被奉为民族图腾。汉字、汉语、汉文化的“汉”,在此找到地理原点。
当代汉中街头,人口变迁仍在继续。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汉中常住人口较十年前减少20万。油菜花海中的校园,塑胶跑道崭新却空旷——曾经的六七百学子,今仅余百人。年轻人在西安高新区说着汉中方言改版的普通话,而祖辈的腌菜坛前,只剩老人守望着汉江。
当朱鹮掠过洋县五彩稻田,当张良庙的紫柏掩映古道,我们看见一个民族发祥地的坚韧与沧桑。汉中三千年移民史,恰似汉水奔流:聚百川而浩荡,经九曲而不回。这血脉长河将永远在秦巴山间吟唱——何处是汉人老家?此间山水即宗祠。
当三千年“血脉长河”的宏大史诗,骤然切入空荡校园与老人守望的当下场景,形成历史荣光与现实落差的强烈对冲。当油菜花海中崭新的塑胶跑道只剩百名学子奔跑,暗示的不仅是人口流失,更是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所谓的“老家”,正在失去哺育新生的能力。“汉人老家”常被简化为旅游宣传的凝固图腾(如朱鹮、张良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