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长叹*
第二章 命里有时终须有
满军结婚那年腊月,就走马上任当上了父亲。儿子出生那天早晨,他喜滋滋的在其枕下放了一本书。他是听人说的: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放什么,将来便是什么。
他知道这是迷信,信不得,不过他把它当成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儿子将来以读书谋取功名。像二华那样,做个教师,端上个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十几年后,残酷的现实把他的梦想撕得粉碎,儿子连个高中都没考上!原本他还想,自己好赖也读到高中,只要儿子将来比他多努力一把,读上大学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初,满军的设想并没有错!为了儿子将来更好的学习,他想到了当老师的二华夫妻。他俩若能助力,那儿子便是如虎添翼,再好不过了!
想到这里,满军大喜,立即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老婆,老婆听之也喜形于色。他们想:如今政策只准生一胎,那就得把孩子重点培养,让孩子将来人上人。不要像他们那样,风里来雨里去。虽然挣得两个辛苦钱,但赔笑脸的生意人,总让人从骨子里瞧不起!
夫妻俩一致认为:认干亲,是最好也是最简捷的增加友谊的桥梁!事不宜迟,说干就干。满军拿起电话,问二华这个礼拜天回不回家?他知道他俩没什么事一般不回来,吃住在学校的。
二华忙问:”老哥,有什么事?”
”有一事,想和你俩当面商量商量。”
接着,满军便把儿子想认他俩做干爹干娘的事,竹筒子倒豆,一古脑儿说了出来。他认为凭他兄弟俩多年的感情,此事易如反掌,没有悬念!只需二华夫妻点个头而已,还需做大文章不成?
可那头的二华,并没如满军预想的那样,立竿见影!犹豫了一阵后才对满军说:”老哥,此事尚待斟酌。”
二华的不肯定,让豪爽的满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老婆问他二弟怎么说,满军没好气的说,电话没打通!
过了两天,二华主动打来电话,告诉满军”好的,但要等一等……”满军本想拒绝,但为了儿子,仍心平气和问他怎么回事需要等一等?二华便把丈母的想法告诉了满军。丈母说,你们刚结婚,不作兴过继别人家的孩子!你们要攀寄亲,须等你们的小人出生后,再攀亲也不迟!
满军听完,顿时释然了,高兴说:”原来如此!理解理解!”心中的一块石头从此落了地。
来年春节,满军夫妻带着儿子,提着礼物来到二华家,行继拜干爹干娘大礼。二华和他抱着孩子的老婆开门迎接。大家喜气洋洋,笑容满面,喝着茶嗑着瓜子。两个女人坐在一起唠家常,时不时逗着小孩子;那边的干爹,拉着他的干儿子,坐在沙发上,仔细询问他的学习和学校情况,满军不时替儿子回答一些问题。
就这样,两家因加了这一层关系,更加亲密无间。逢时过节,两家跑得更勤了。寒暑假,满军放心把儿子送到他干爹干娘那里,干爹干娘也是热情接待,补习功课、检查作业,真正的一丝不苟!
二华夫妻在乡村中学异地执教几年后,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和骄人的成绩,双双被县排名第二的高级中学,招聘为初中语文物理教师,还分到了令他们满意的一套住房。
二华把这一消息当即分享给了满军,满军听到后二话不说在县城某饭店,为他们摆了庆功宴,邀请了妻姐芳、两个舅子三对夫妇作陪。
酒酣耳热之际,善于交际的芳,借花献佛,一边敬酒一边请求二华夫妇,也把她女儿收为寄女,二华夫妇满口答应。
满军的两个舅子,也在席间把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情况,不失时机向二华夫妇作了介绍,希望以后多多关照。二华因此了解到满军的大舅子儿子,比自己的干儿子小了三岁,二舅子的女儿兰和自己的儿子军同岁,芳的女儿还是老大。
几年后,满军的儿子小学毕业,小升初的成绩中等偏上。按照这个分数,可以凭干爹干娘学校分配的一个名额,到干爹干娘的学校升学,但需无偿赞助三万块。学校承诺,在他们那里学习三年后,如果考不上县一中,这里可以包他直升高中。
虽说条件很诱人,但前题是除了报名费外还必须一次性付清三万块赞助费。三万块,在二十二年前还不容小觑!对满军来说也是个大数目,是牵筋动骨的大事。
自家的三层小楼,造了多年还未装修,节衣缩食攒到赞助这个数,把它全部投入到孩子的赞助费上,心里实在不甘!犹豫再三后还是决定把儿子放到老家旁边一个还算好一点的初中去,不过也要白白赞助四千多。唉,只怪孩子不争气!
满军想,学习好不好还是靠孩子愿不愿意学。不好好学,再好的学校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愿意学的话,不用父母鞭子赶,也会学有所成。
不说别的,邻居的孩子就是明显的例子。几年前,他就是在这所初中学习的,现在考取了河海大学,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学!
满军的儿子,初一成绩还算可以,寒暑假还到干爹干娘那里补课。可到了初二下学期时,一个和他在一起暑假补课的孩子,把他带到了网吧,从此两人背着父母,迷上了游戏,成绩当然可想而知。忙于生意的满军夫妇,直到儿子班主任找他们谈话,才如梦初醒。
处在叛逆期的儿子,尽管满军软硬兼施,还是桀骜不驯。一年后的中考,儿子连个末流高中都没考上,气得满军骂天咒地,怒气冲天!他老婆也连连叹气,怒其不争。还未成年的儿子,又无一技之长,最后决定把他送去职校,让他在那里打发了三年光阴。
三年后,满军的儿子去了建筑工地。也是在这一年里,他的大舅子豪气地赞助了三万块,把成绩不怎么样的儿子,送到二华所在的学校,希望在这个好炉里,把儿子炼出一块好钢来。即使炼不出一块好钢,起码也可以令大多数孩子刮目相看的、一个排名第二的县高中的骄人文凭。
可是三年后的这所高中,如日中天,名噪一时,不再彼一时了!若想在这里上学,达不到本校小升初的录取分数,不仅要有照顾的名额,还要无偿赞助三万。更重要一点,只同意入学初中,绝不保升高中。
大舅子那时搞建筑,小有所成,砸进了三万块,为儿子赌了一把。尽管二华夫妇对他儿子尽心尽力,花费了很多心血,先把他调入自己所教的班级,尔后专职为他开小灶。
很快三年过去了,大舅子的儿子到底不是读书的料,二华夫妇也回天之力,最后还是走了满军儿子——表兄的路。骂骂咧咧的大舅子老婆,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儿子,也到职中报了名。
大舅子的三万块白花花打了水漂!不要小看,那也是普通人要攒上几年。活生生的例子,让满军没有后悔当年的英明决策!他为自己的明智之举,和老婆暗自沾沾自喜。
其时二华夫妇,把他们的儿子一直护在身边。儿子在他们高级中学旁边的那个小学读完了小学后,享受学校的优待红利,直接上了他们的初中,三年后又考取了本校高中,再经三年努力,考上了外地本科大学。
那时二舅子的女儿兰,在县一中高中毕业后,也考取了省城大学。兰从小品学兼优,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县一中录取,三年初中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本校高中。才貌双全的她,一直是人人追捧的校花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