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需要一场断舍离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以下困扰:家里的衣服越来越多,但是出席重大场合依然发现没有合适的衣服和鞋子;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但是需要的时候,要么找不到,要么发现还是不够;网上图书打折,一激动就囤了好些,收到快递才发现有几本去年就买过了;曾经一时冲动报了某个资格证,买了一堆复习资料,学习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但是相关书籍却一直舍不得扔,总想万一以后哪天空闲了,继续学习。如果你也有以上困扰,那么你可以读完我的这篇断舍离学习心得了。
带着以上困扰,我学习了敬子的《如何做好断舍离》课程。为什么选择这门课程?因为学习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跟着这个领域的高手学习。敬子真名赵敬,广告学博士,大学老师,在中国整理师的圈子里面,大家都叫她敬子。赵博士从日本系统学习了整理收纳术,拿到了日本权威生活规划协会“JALO”的整理规划师认证和中国首位讲师证,是国内整理师圈子里面公认的国内一流整理师。
在没学习这门课之前,自己对于整理收纳的直观感受,就是我也忍受不了家里乱糟糟的,所以我需要整理,但是听说隔壁日本都把整理收纳做成了一门学问,就觉得自己有必要系统地来研究一下。
先放两张对比图,告诉大家未经整理和整理之间的巨大差异。
为什么要做好整理和归纳
整理收纳不是简单的扔东西和归置物品,而是一个决策和判断的过程
这不光是对物品的取舍,更是审视自己人生的一次机会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神庙上刻着这句神谕,苏格拉底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这可以说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个人生课题。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哲学家那样的思考能力,自己内心世界和大脑不容易看见,但是房间里的物品时看得见,摸得着的。
往浅了说,整理收纳是个家务活,但往深处了看,它其实是一个“自我认知”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能够达到心理疗愈。你选择它、购买它、使用它、处理它,你对待物品的想法、态度、方式,无一不反映着你的心理状态和大脑意识。整理活动,给了你一个认识自己的抓手,让你有意识盘点,确定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它们,从而去反思自己的内在需求。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整理收纳还有这功能,顿感相见恨晚。
改变看到物品的方式
以自己为中心而非以东西为中心
不要以东西为中心,不是让你判断这个东西坏没坏、好不好、可惜不可惜,而是让你判断你需不需要它。同时不要扩展出去考虑,有可能家里人需要,有可能朋友需要,你不要替别人考虑需要不需要。
想想自己从小兄弟姐妹比较多,小时候经常会拾哥哥的衣服穿,从小就感受到了物质的贫乏,因此长大之后,潜意识里经常会以东西为中心,导致家里经常会存放一些过时的衣物、不用的物品,即时现在自己挣钱了,可以买东西不看价格标签了,也舍不得扔不需要的东西。
基于以自己为中心,敬子给出了舍东西的5个标准
第一,一年没用过,
第二,不需要, 对于当下的你来说用不上
第三,不舒服,具体指心理和生理上的别扭和难受
第四,不合适,不适合自己的状况和条件,与现在的生活形态、日常行为方式、生活场景不匹配了
第五,不心动 那些无法让你心动的东西,多半会被你闲置在那里浪费
从物品价值属性看待事物而非物品的功用去理解
未经训练的人,看东西的方式一般从东西自身的功用去理解,学了整理收纳课后,你可以从物品的价值属性看待事物
物品价值属性,一共有5种,分别是资产类、消耗品、存储品、工具和精神类物品
资产类物品要集中保存,消耗品要快进快出不留恋,存储品要健康存储不囤货,工具要花钱买趁手的用,精神类物品不能满足精神需求的时候,要淘汰不要纠结。
- 对于消耗品,要快进快出,它的使用周期到了,就要主动处理主动淘汰,不要留在家里
2.在购物的时候对于消耗品要主动意识到它的时间周期
食品和药品都有保质期,但是其他物品很少有使用周期的提示,这容易导致你在购买其他物品的时候,对这些物品没有时间概念。比如说,一件T恤,使用周期其实在一年左右可能就会变形,但是在买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时间标签在上面,你可能很难意识到,它是一个只能使用一年到两年的消耗品。买的时候没有时间周期的感觉,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有意识地注意到,你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好像可以无限期地呆在自己的家里。
因此在购物的时候,你要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买的东西能用多久,要有时间意识。
破除魔咒:万一……
生活中,延迟我们断舍离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没有断舍离的意识观念,还有那些莫名的焦虑和恐惧。在每个人的生活里边,都有非常多的“万一有一天要用到的”物品。
- 万一有一天瘦了就能穿的衣服
- 万一有一天有空了就会看的书
- 万一有一天来了客人就会用到的精美餐具
相信这个万一清单还能列很长,但是真正思考这些万一的人却很少。这里不得不佩服日本人了,他们能够逐条的列举、归纳和分析。这里捎带提一下,读瑞·达利欧《原则》的一个收获,他就建议我们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选择记录下来,并且制定对应的原则,因为他发现一开始自己以为人生要做的选择很多,但是实际记录下来,其实并不多,所以你千万别被这些万一的念头吓到,遇到一个整理一个即可。
这些万一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万一要用的时候没有可怎么办
第二类万一自己有时间了就可以用
第三类万一有什么场景我会用到这个东西
万一要用的时候没有可怎么办
谁这么一想都会产生恐慌的,这也是人囤积物品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但是敬子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虚假的不安全感。当你的物品没有整理过,要的、不要的东西都混在一起,收纳也不得当,要用的东西找不到,剩多少也看不见。在这种状态下,你由于无法真实的判断自己的状况,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于是,遇到超市打折、各种购物节就赶紧囤货。
其实导致你产生这种虚假的不安全感,并非你缺东西,而是你无法准确判断自己是否缺东西。因此,只要你能准确判断自己的状况即可。那如何准确判断自己的状态呢?经过彻底的整理,后期妥善的收纳之后,家里有多少东西,你会特别清楚,就没有必要随意囤货了。
万一自己有时间了就可以用
这种万一反映了你在面对竞争激励,变化迅速的世界的时候的极度焦虑。
在你整理书的时候,有可能会想,这本书不能扔,万一等自己哪天有空了就可以看,那本书不能扔,这个领域还想深入学习呢……
怎么解决这种焦虑呢?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
- 探索什么是更适合你的学习。是不是除了读书之外,听书或者听课,跟朋友交流更适合你?
- 思考自己学习的目的。逼自己读书真的能达到你的目的吗?
- 为学习规划时间,能不能规定自己每天学习至少30分钟,先向养成习惯的第一个21天努力呢?
万一有什么场景我会用到这个东西呢
- 你留了很多一次性筷子,想象万一有一天客人来的时候可以用。但每次客人来你家,你都是拿出了更精美的餐具和筷子来招待大家。所以这个“来客人用一次性筷子”的场景,根本不真实
- 你打算自己要在家里健身,有些人想想就算了,但是有些人却会为此给家里添一部跑步机,但事实上,由于工作忙,跑步机最终变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完全没有发挥功能。
- 有的人在发胖之后,一直留着以前瘦的时候买的衣服,还欺骗自己说万一有一天自己瘦了就可以穿了
怎么解决这种焦虑呢?破除空想,关注真实。
面对“一次性筷子”这类情况,你可以发挥想象力,越细节越好,如果你勾画不出来真实使用的场景细节,你也就不会再想“万一”;面对健身的美好幻想,你需要让自己的购物冲动降降温,如果不能落地,就不要贸然买东西;面对发胖前的衣服,要么你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要么,从活在当下的角度,接纳微胖的自己,扔掉不合身的衣服,并为当下的自己预备一些更得体的衣服。
主动地、有选择地跟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
整理收纳的意义你也了解了,整理收纳的标准你也知晓了,阻碍你整理收纳的魔咒也破除了,接下来就是行动了。课程的其他细节,我就不再过度分享了。
通过整理收纳,日常所见、所用、都是你喜爱的,你就会感觉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控制力,人生的幸福感自然就大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