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小吃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天为大,“吃”能和上天挂上钩,说明吃的重要。
吃为什么重要,不用说,那是关乎人类的生存,生命的持久和延续,所以重要。
然而怎样吃,吃出美味,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五十六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传承至今,经久不衰,道出了吃在生命中的传承作用,也描绘出了吃在不同地方独具特色。
鲁、川、湘菜系都有辣味,但辣的特点又不一样,辣嘴的,辣心的,辣唇的,只要你仔细品尝一下,就会体验出不一样的感觉。还有那偏酸偏甜的、甜咸甜酸的、酸甜适中的等等菜品,就请您按自己所需去拣选享用好了,总有一款满足你的胃,吃到嘴里乐在心头,用现在的流行语叫声好就是:爽极了!
而我今天要说的,即不是什么八大菜系,也不是什么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只说说那个让人吃一口想一口的京味儿小吃。
京味儿小吃虽没有入选八大菜系,但它独有的味道,再加上历史上与皇家饮食关联的一些传说,特色与美味的化学反应,让人即好奇又赞不绝口。
先说说,糖耳朵儿,驴打滚儿。首先在读音上先要彰显京味儿特色,沾沾古都味儿,在名字后面一定要加上“儿化韵”来读,否则就不是地道的京味儿了。这个名字你也别误解,它不是什么荤菜,和“耳朵”,“驴肉”没半点儿关系,它只是一道甜品。
糖耳朵儿是用面粉制作的,在和好的面团上裹上一层薄薄的红糖,然后进行炸制而成。吃到嘴里非常香甜,略带沙沙的口感。如果您是偏爱甜食的朋友,那一定是您的不二首选,听我的没错。
驴打滚儿的食材是糯米面、黄豆面和红豆沙。先要把糯米面蒸熟擀成薄片,裹上事先调制好的红豆沙,将其卷成长条,再在表面上沾上炒熟的黄豆粉,切成大小适中的方型,就可以食用了。咬上一口,软软糯糯,既有黄豆的香味,又有馅料的清甜。
这个制作过程像极了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尘,因此当地人为其留名“驴打滚儿”。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清皇后慈禧想吃点儿新鲜食物,御膳房不知做什么好,就适着用糯米和红豆沙制作了一道新吃食,送给慈禧品尝。不料被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时到了慈禧用膳的点儿,重做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送上去。没想到老佛爷吃着感觉还不错,问这吃食叫什么名字,御厨想到小驴儿太监闯祸的事儿,急中生智,连忙说叫“驴打滚儿”。于是,一道溢满京城的食品就这样诞生了。
还有豌豆黄儿,艾窝窝。据说都是清代太后、皇妃们喜欢吃的民间小吃。
豌豆黄儿是用上等的白豌豆煮烂碾碎成泥,加上白糖桂花凝结后,切成小方块,上面再放上蜜糕而成,口感细腻,入口即化。
艾窝窝,是用糯米和面粉活面,制成外皮,里面的馅儿料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药,包裹成圆形蒸制而成,并用红色山楂糕在上面点缀,色香味俱佳。民间称道: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
还有粟子面小窝头也值得大书特书一笔。一听这名字,以为是用粟子面做的面食,非也!正宗的粟子面小窝头它的食材是:玉米面、白糖、黄豆粉、糖桂花,按6:4:4加糖桂花少许,搅成面团手工制作而成。
传说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慈禧等皇宫人等逃往西安,事后在返回京城途中吃了百姓家的窝窝头,饿不择食,觉得香甜无比,回宫后就让御厨做着吃。御厨为了制作精致些,就按着粟子的大小样子做成了现有的模样,取名粟子面小窝头,此“面”非彼“面”。要吃到正宗的栗子面小窝头,告诉您,非京诚“仿膳”莫属。
另外,蜜三刀儿,沙琪玛,豆汁儿,焦圈儿,炸灌肠儿,炒肝儿,卤煮,都是典型的京城小吃,它们的作法就不一一介绍了。
曾经只有皇亲贵族享有的美味佳肴,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都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2014年APEC期间的国宴上,驴打滚儿、碗豆黄儿和艾窝窝,作为中国传统特色小吃,端上了迎宾的餐桌,接待八方来客,也算是京城小吃的荣光吧。
京味儿小吃就是这样,以它独有的特色和历史绵延百年,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