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晨读感悟-书,不读到一定量,阅读清单没有意义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Mina茄子

0906-晨读感悟-书,不读到一定量,阅读清单没有意义

今天的晨读材料,重点在讲为什么要做以及怎么做阅读清单,但是什么时候做阅读清单才是有意义的?

在今年7月以前,阅读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件正常但不重要的事。

我喜欢阅读,也会经常保持一定的阅读频率和数量,但是没有制定过特别明晰的阅读计划。有时候,看见书柜上哪本书名有感觉,就拿下来读,读两页放床头,还有的时候,看到其他人在介绍什么书,赶紧去买,好看的,一口气看完,不好看的,不合胃口的,就塞柜子里。读书,只是生活中的一种颜色而已。

当我决定从7月1日开始挑战100天读40本书之后,到目前为止,坚持了9周,读完27本之后,我突然发现一个道理:书,不读到一定量,做任何清单,都没有意义。

为什么?

理由一:必须要先了解自己阅读需求。

如果没有明确的需求目标,只是针对读而读,做阅读清单没有任何意义。想读什么拿起来读就好了。

所以,必须要明确,自己近期或者将来这一段时间内,为什么要读书?想要通过读书达到什么?

如果是工作需求,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那么清晰书单中跟工作相关内容的书,所占比例要多一些。如果是想提高自己的文学底蕴,那在书单里需要增加经典文学类书籍。脑中有了这条基本原则,接下来再找相应的书籍,列入预读书库。

理由二:前期读书,坚持读书的习惯更重要。

读书技巧,有很多,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世面上大大小小有好多门派介绍。所有写出这些方法的人,都是经过自己实践大量读书,并反复摸索调整总结而出。

问题是,这些方法,是不是就是和自己用呢?每个人的理解力不同,关注点不同,对同一本书的感受不同,那么在阅读的时候,吸收的结果也不同。

相比去照搬各种“花样读书法”,不如一切从简,管它什么拆书法,先咬咬牙养成自己每天坚持读1个小时,坚持2-3天读完一本书的习惯更重要。

理由三:量变到质变,是自然发生的结果。

当我读到第8周,20本以上的书时,发现自己读书时,会自动选择性的识别和跳跃。对书中反复出现或强调的部分,会立即发现,同时还会在脑中生成相应的结构图。

比如《说话就是生产力》这本书,8步阶梯法,作者会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重复讲一遍上一个阶梯的意义,并会将相关阶梯进行对比和链接。这部分内容,重复部分快速看,对比和链接的部分重点看,看完之后,脑海里自动会出现高一层的台阶,在原来的一、二台阶基础上增加一个关键词。再比如,最近看完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对这本书中,从目录中选出自己最关注的章节,在看的时候,很自然的会去寻找到关注点的定义和案例。

更奇妙的是,上周六晚去看相声剧场表演,坐在台下的我,盯着台上的相声演员,大脑里自然的去调用了这两本书中的内容出来。比如《演员的自我修养》中,讲到舞台上的演员如何通过聚光灯的变化来练习自己沉浸入表演状态,以及如果用想象力带着眼睛看向某处,引着台下的观众跟随你的目光去追寻。《说话就是生产力》中讲到“表达=讲述+叙述+表演”,台上的相声演员,两个人之间一唱一和,举手抬足间,就把一个故事或几个段子串讲的活灵活现。

所以,在我这里当前第一阶段,就是坚持完成100天40本书的读书计划,积攒真正的读书量和养成真正的读书习惯,阅读清单还不是时候用。等我的第二个100天读书计划,也许就可以用上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