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38|批判性思维一:我相信你说的是错的

2017-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呼呛

我特别喜欢笑来老师公众号的名字“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然后居然还点出现代人学习的路径(也是被忽视的路径):先学习“如何学习”再开始正式学习。

很多和我一样有知识焦虑的人,其实已经比高考之后放弃学习的大多数人好太多。但是,我们解决焦虑的方法是:尽可能的增加输入,或者“用输出倒逼输入”,输入的知识是如何在大脑里建立起网状的联系,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刻意思考过。虽然,人脑天然有建立起因果关系的能力,但是,这种知识产生的效果就太像“聚沙成塔”的过程,虽然有效, 但是不符合这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

两个月前,同事和我提到要刻意练习“批判性思维”,虽然她定义的批判性思维完全就是扯犊子,但是说的不无道理,我们需要真正掌握这套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1.批判性思维是对接受到的内容进行系统性评价的方法。如果把大脑接收知识的过程模拟成“流程图”,我们习惯的方式是只设定一个条件“对or错”,而系统性评价就是要设定尽可能多的“条件”甚至是层层嵌套的复杂条件,最后才能判定是否是有价值的内容。

2.系统性评价的过程,就是充分让新知识和大脑已有的概念(包括是“先有概念”)建立连接(作用机制是建立起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的过程。

3.对知识存在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是重在获取知识,帮助快速建立知识储备,学生时代我们习惯这种思维方式。

淘金式思维就是不断地提问,自主选择对知识是否吸收,更强调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和知识的互动。

4.其实真正直接对我们工作生活起作用的是“软知识”。

学习管理学的第一课,老师就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的部分就是“硬知识”,比如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艺术的部分就是“软知识”,比如领导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5.当我们学习心理学、经济学、物理学等等硬知识学科,其实掌握“知识点”(虽然也很重要)并不是关键,和知识的互动,用来解决当下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和思考,或者和已有的认知建立关系(不论冲突或者融合),才是非应试学习的乐趣。

6.知识储备不能直接带来认知上的升级和变化,大脑不需要这样的知识数据库。凡是百度也能直接找到答案的知识,都不是我们要真正学习的内容,虽然是必经之路,或者说是必要条件,但是绝对不充分。所谓的洞察和洞见,是学习的目的。

7.找准论题和结论很重要。

论题就是谈话与讨论当中的问题或者争论点。

结论就是演讲者与作者希望你能接受的信息。

8.回溯论题其实就是所谓的定义问题,找到所谓分歧点;而结论就是对论点经过充分论证之后的结果。我们在接受一段内容后,需要判断结论和论题是否匹配,来证明推理是清晰还是混乱,从而判定对我们的价值性

9.分辨价值观假设。任何人的推理过程都会带有价值观假设,但是多数人是不会把它作为信息展示出来。很多分歧其实通过复盘,最终会发现在价值观上有根本的分歧。

10.理性人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用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争议性的观点,所以至少在论证汇总凡是必有理由。任何以直觉作为依据的信息,在验证前都不可相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