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小才说话不算话?不是年龄的问题,是父母这点没做好
导语:古代曾子杀猪只为了让孩子学会守信用,对于孩子说话不算话的行为,如果换个角度看看,家长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孩子:妈妈,我想买这个玩具。
妈妈:我们不是说好了,今天超市购物没有玩具一项吗?
孩子:不嘛,我就想要这个玩具。
妈妈:这是说话不算话,你这样的话,就没有人愿意跟你玩了。
孩子:反正我也不跟他们玩,我就想要这个玩具。
我不知道最后这个孩子有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也不知道这个妈妈有没有与孩子讲述清楚这个内在的联系,只是对他们报以一笑。
这一幕恰好是我带着孩子走到玩具区看到的,与这个妈妈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我带孩子专门来选玩具的。孩子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小声跟我说,妈妈这个小哥哥在耍赖,我说可能是吧,他又说,妈妈我可是说话算话的,只买一个,然后得意的冲我笑,我无奈的摸摸她的头。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带孩子出门时候,通过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根据要去的地域,给孩子定一些规矩,提前打预防针,比如进商场不能哭闹要东西等,但是明明答应的很好,真的到了地方,孩子看到心仪的或者想要的,就早把规矩丢到一边,开始72般变化的大显身手,哭闹、撒娇轮着来,父母为此既心焦又尴尬。
如果在家这样闹,家长可以选择不理直接让孩子自行冷却,但是公共场合之下,孩子大哭大叫大吼,家长就会感觉很无奈,既不能大声吼叫孩子,也无法将孩子直接拖走,最后一般情况的做法都是满足孩子的愿望。父母很担心孩子得逞一次,下一次依然还会这样利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来探究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教育孩子懂规矩是好事情,但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时候并非规矩不可用而是人太活了。孩子对于“说话算话”仅仅是知道这四个字,或者说片面的知道就是说的话要自己记住之类,但是孩子的年龄特征并不会让他们深入了解这种压抑自己的愿望而去考虑别人感受,他们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
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一起玩,他不会预估对方小朋友是不是愿意一起玩,他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比如游乐场玩滑梯,要求排队进行滑滑梯,但是他可能没有这种意识,不管前面是否有人,他都会往前插队,他也并不会在意其他小朋友的议论,因为他目前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会对别人做出的伤害。
孩子在外面的不会说话算话,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换言之,他们这是一种自我表现,一种不带任何压抑的自我放飞。即便是正常行为,我们家长也很焦虑,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孩子这种任性撒泼,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家长该做些什么让孩子慢慢的“说话算话”呢?
一、家长用爱催熟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家长可以用最温和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因素之一——爱去催熟孩子的心理。爱,无所不能,温柔又不腻,孩子对爱的敏感胜于成人,用爱说教比任何语言都管用。
孩子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因为他们的年龄、阅历、经验少才会如此任性并且不知道是否对错包括对于别人产生伤害。家长慢慢的引导孩子认识“自我中心”与“换位思考”的不同,用爱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这两者可以带来的差异性,不用过多语言描述,孩子通过在爱的体验就会感受到不同。
有个朋友是做老师的,我们很羡慕她家的娃,那个乖那个懂事,再看自己家的那个调皮鬼,真的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突然感觉她家里那个小娃就跟设定了程序一样,很稚嫩的遵守着一些规矩。
后来我询问她怎么感觉孩子不太灵动,她叹气说可能是因为自己职业的原因,自己工作又很忙,为了自己省心只好从很小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制定了一系列什么东西就要放在什么位置之类的这种的规矩,孩子慢慢的也习惯这种行为。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现在明显感觉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加大,一直都在反思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我只能唏嘘、安慰,家长用冷冰冰的规矩束缚自由的孩子,而不去考虑孩子自身的心理特征,以及所处的年龄阶段,这样下去亲子关系都会受到威胁。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和宝宝是一个和谐组合,可能会有不和谐声音,但是不妨碍爱的存在,也不妨碍爱的作用。
二、家长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自己想去“作怪”,是因为见识了父母太多情况的“说话不算”行为,比如家长明明答应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结果因为工作日太累就想休息,没有与孩子商量就把这个计划自己划掉,比如家长明明答应了给孩子一个惊喜的玩具,结果因为忘记或者没有时间,就将这样的惊喜变成了惊吓,让孩子的希望和期待一下子变空,父母对此还有怨言,嫌孩子事多。
孩子见多这些家长的“小伎俩”,又怎么能够将“说话算话”认为是一种优秀品质呢?要找根源,还在于父母自身的行为上面。孩子天生单纯,不懂得“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的境界,他们只认为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世界上的规则,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家长先从反省自己的行为开始。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也要去,妻子为了不让孩子跟着,就骗他说回来给你杀猪吃肉。等妻子赶紧回来,曾子就真的要杀猪,妻子阻拦说这是哄孩子玩呢,你怎么真的杀猪,曾子说这次欺骗孩子,下次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并且孩子也会认为可以自己不用守信。说完,曾子真的把猪给杀了。
这是古代很有名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父母以身作则的最好写照。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各种理由,但是对孩子而言都抵不过一条,那就是无论什么情况,除非商量折中,否则那就要按照要求执行,让孩子懂得守信的重要性,也能了解守信对相关人员的影响。
三、使用一些小技巧
孩子受个体的限制,对于一些情况的了解不够透彻,特别是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不能够如同大人一样那么顺畅,这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给孩子用一种方式讲清楚,这样孩子既明白道理还能用于实践中,一举两得。
我有个朋友带孩子来我家做客,信息里面跟我说几点准时到达,当时我以为就是我们平时说话而已,并没有将这个时间放在心上,所以正在准备水果的时候门铃响了,打开门发现是他们到了。我就问怎么这么早,她还没说话,孩子就说了,阿姨,守时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开心玩。我一愣,怎么这又跟守时挂钩了。
她家娃跟我家娃一起玩玩具,她跟我说,孩子们都爱拖延,说话不算话,自家这个闺女也一样,明明提前说好了去哪里,前面答应的好好地,但是要出发时候反而是各种的事情不说,最后一发脾气就不要去了,这让提前约定好的出门会面只能变黄不说,还影响约着一起的朋友的心情和关系。
一开始,朋友很苦恼,就想着怎么做孩子才能够懂这种害关系。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她跟孩子分别做角色扮演,主体剧情就是之前日常发生的情况:妈妈和孩子商量好周末约着朋友一起出去玩,结果到了周末,因为孩子自身的不如意就赖皮不去了,把自己说过的话都忘了。
聪明的朋友将这个剧情做了延伸扩展,里面加入了PlanB和PlanC。PlanA是正常发展,孩子赖皮不去,妈妈怎么说服都说服不了,结果就放弃了这次约会,被约会的朋友就不再愿意跟孩子一起玩;PlanB是孩子赖皮不去,妈妈引导孩子怎么去减少损失和影响,比如不想去那个地方,但是可以将朋友约到家里来玩之类的,由孩子自由发挥;PlanC就是孩子赖皮想不去,但是自己感觉在家也无趣,就又去了,但是具体怎么想通怎么跟对方解释,还是由孩子自由发挥。
当然,这个游戏被朋友也变形过很多次其他类型,每一次玩有每一次的不一样,孩子也每次有所改动,但是玩过几次这个关于’说话算话“的游戏之后,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基本都不在出现之前的那种赖皮,说话不算话的情况了,因为孩子从内心里面已经知道‘说话不算话”的后果影响有多大,已经对一个人来说“说话不算话”是多么的不好。
朋友的孩子能够守时守信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游戏,还有家庭中朋友付出的那种耐心与爱,朋友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几次赖皮不讲信用就大声吼叫和责罚孩子,也没有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孩子的内心,我想这才是孩子真正改观的关键因素。
孩子并非自己想要说话不算话,只是自身年龄特征达不到成人的自律自控情况所致,请勿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无端的贴上“坏孩子”“不守信用”的标签,并用来宣扬肆意伤害。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孩子更加会自暴自弃,更加放任自己不守准则。
爸爸妈妈们请放心,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孩子慢慢就会懂道理守信用,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最美好的事物。
道理千万条,真理就一条,孩子非故意,家长多包容。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四岁男娃职场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育儿、亲子,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