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背影》教学案例
那天是星期一,我在八年级211班上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这是学校组织的观议课,事先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一切都向着我设想好的方向发展。正当我在暗自窃喜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形势急转直下,临近下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把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加深他们对父爱的理解,没想到她们异口同声:“没有。”我见势不妙,紧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父亲爱你吗?”又是众口一词:“不爱”对于这种回答,我感到非常吃惊。尽管备课的时候我也想到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能体会这种爱,但至少也有几个吧!只要有两三个人回答,这节课也就完整了,也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了。于是,我又继续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启发,但我们班的同学却没给老师半点面子,尽管后面坐着十几位听课的老师,他们仍然是“千呼万唤不起来,犹抱书本半遮面”。
当时我觉得非常尴尬,但转念一想,也许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制约,他们还无法体会这种感情吧!但对我来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却是真真切切的想起了我的父亲。于是,我急中生智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这也不能怪你们,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也觉得父亲不爱我。曾记得那个时候我在班里是班长,小朋友们经常会拿一些糖果之类的玩意儿贿赂我,可当我认为爸爸一定会为我的有本事儿夸我时,他总是在狠狠的训斥我一顿后拉着我把那些东西还给小朋友,并向他们道歉。弄得我好没面子;还记得每当我拿着第一名的成绩单给爸爸看,本想得到她的表扬,他却总是丢下一句“别骄傲,继续努力”就又忙他的事了。听了这话,我非常失落,曾不止一次的问自己,这就是我的父亲,我的亲父亲?记得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人们都躲在树下闲聊,而爸爸却顶着烈日推着装满砖的平车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一趟又一趟的吃力地跑着。晚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妈妈说,“要不,明天歇一天吧,你看你的手都磨得流血了,”“不要紧,我再坚持一下闺女上学的学费就差不多了"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酸,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我开始问自己:父亲真的不爱我吗?他是一个普通人,不像别人的父亲那样体贴入微,但他用自己的勤劳支撑着这个家,他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说,但他坚持接送我上下晚自习。现在我参加了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爸爸总是隔三差五的骑着他那辆除了铃儿不响哪儿都响的车子,载着满满的一筐菜来看我。那一刻,我开始明白了父亲的爱,也有了一种深深的自责。尤其是我有了一双儿女以后,开始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我才真正懂得父亲的心,并由心底深处伸出了对父亲深深的爱。当我说完这段话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在自己闪烁的泪光中看到许多学生眼里噙着的泪花。
这节课上完后,我没有布置作业,但那一周的周记,却让我大吃一惊:大多数同学都写到了他们的父亲以及体会到的爱,爱的风暴以强劲的势头席卷而来,将我淹没在感动之中。文章中,他们用简单朴实,甚至是稚嫩的语言,写出的生命中,真实的感动。在听了老师对父爱的体会后,他们开始从琐碎的生活细节里发现了父亲的爱;他们发现了自己不到40岁的父亲头上长出的白头发;他们发现曾经抱怨的离了婚的父母仍然一如既往的爱着自己;他们甚至发现曾经讨厌的继父继母对自己也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他们开始懂得理解、懂得尊重;他们也开始学会体会,学会珍惜;她们开始懂得岁月无情,生命无常。爸爸喜欢吃鱼头的故事,早就听说过了,在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版本,一个平时做事大大咧咧的女孩写道:每次吃西瓜的时候,父亲总是把中间那部分分给爷爷奶奶,他自己只吃两头的那部分。当我把自己的那块给父亲时,父亲说:“中间那部分太甜了,我不喜欢。”幼稚的我竟然以为爸爸是怕发胖才不喜欢吃甜食。听了老师的真情告白后,我才渐渐明白父亲无言的举动所蕴含的深意:为人子女,始终要讲一个“孝”字,对于父母,始终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开始就对父母回怀着感恩的心,小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周记中写道:我的父亲从来没有爱过我,整天不回家,赌博成癖,母亲忍无可忍,在我三岁时与父亲离婚,我被判给了父亲,从此后,父亲,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我从来没有感受到他的半点关心。父亲的不爱使我从小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我经常和同学吵架,老师批评我,就和老师吵,我能感到我的性格在扭曲变形,有这样的父亲,与其说我不爱他,不如说我恨他。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有一天我感冒了,高烧不退,他接到爷爷的电话后,马上赶回家送我去医院,几天来,他都一步也不离开,守护在我的病床前。我看着他那疲惫的脸,一下子感觉到父亲是爱我的,有些感情是藏在心里的,需要用心去体会,而我却一直先入为主的以爸爸不爱我的想法在拒绝着爸爸的爱。爸爸,对不起!
看着这些文字,除了感动以外,我更有一种高兴,因为他已经会体会,会珍惜这种感情了。谁能说他们不懂爱呢?这一切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而这一切由不爱到爱的转变,居然源自课堂上那一段我对父爱的感悟,正是他,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最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了这样一个升华的过程。不经意间,老师的情感体验就像春雨洒向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课上完了,周记也改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结束。语文教材绝不只是字词的排列组合,他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在备课时也都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真的把这些目标都落实了吗?尤其是情感目标,学生真的就能理解到文章中的情感吗?真的就能体会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吗?如果他们不能体会,老师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室的资源作用和指导作用。教材是一种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课堂上就应该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以教师的视野去影响学生的视野。当学生对课文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感受。也许这样做,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但却是一种体会情感的方法和眼光,一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背影》的教学在不经意中就遵循了这个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语文老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语文老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在课堂中做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