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孤独了三百年的《苔》,此刻的故事更让人动容

2018-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搬砖人的人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孩子清脆嘹亮的歌声,尤如黄莺出谷,像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房。如果不是因为《经典咏流传》节目,或许我不会对袁枚的这首孤独了三百多年的小诗《苔》印象这么深刻。节目播出后,这首诗歌也毫无意外的上了热搜。

《苔·袁枚》是清代的一首励志诗歌,诗人均知:诗以道性情,性情有薄厚,诗境有浅深。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性情薄者,词深而意浅。(卷八引朱筠语)。

作者创造《苔》这个作品的时候,应当也是借鉴于此。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这也表达着他的某种意向。

节目中,梁俊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咏唱了他改编的这首《苔》,“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当孩子们一天出现在舞台的时刻,有多少人被突然触动?歌曲中引用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由这群生活并非那么顺利的孩子演唱,恰更易体会和表达出这种不要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活勇气的励志积极态度。

正如经典传唱人梁俊老师描述的一样,他说自己也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并非是最帅的那个,也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里那些青苔,人们看不见,但是他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也会像一朵朵的花儿,很美。

为什么要演唱这首《苔》,因为梁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像牡丹一样绽放,用这种正能量的态度向孩子们传达生命的价值,这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有益。这不也应了苏格拉底的那句“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梁俊老师曾在大山支教,对于“支教”这个话题现在有很大的争议,有朋友曾经也做过支教工作,但现在他却表示以后再也不支教,不是因为不爱孩子,不是因为自己受不了不太好的环境,而是不想因为自己作为匆匆过客而影响孩子。如果不能长期支教,只是偶尔的公益活动,那的确是会伤害到当地老师的利益,对孩子的好也容易让学生与当地老师产生对比,而最终承受这些伤害的便是孩子。

未曾做过支教,作为平凡的人,不想对这个话题阐述过多自己的见解。只觉得很多时候珍惜当下便好。命运从不是未来的那个结果,而是此时此刻你的选择,最美的自己是追寻,最美的人生在路上,美丽从来不是可以的,如果让孩子们可以理解到这些,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如梁俊老师《苔》中所说的: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苔》的动人之处除了歌词表达的态度,还有很多很多,这么美好的一首礼赞平凡生命的诗,应该被你我一样更多的普通人知道。

《苔》歌词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