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事

张三分:大城市房价不会跌,凭什么为什么

2019-01-20  本文已影响88人  17de63278cbc

前言:

2年没有更新内容,这个号基本算半废了,粉丝掉到只剩80。可以说,剩下的80位粉丝你们全部都是真爱粉。这2年,我从跟朋友互联网创业失败,到反思,到研究并投资房产,经历了很多也想了很多。

投资房产这块,很多金融专业人士可能会看不起,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最有效率的投资方式了。而且最关键的是:这是你唯一敢于把全部身家甚至动用贷款都要投资的产品。这就房产投资跟普通的投资产品最大的差别。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会更新主要以房产投资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思所想,也是很实用的内容。我相信对我80位真爱粉一定会有所用。

正文:

很多研究房产的人在初期都会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就是陷入到经济金融的范畴中,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M2、利率、杠杆、产业甚至外储、汇率等,迷失在各种经济概念中。

谁让房子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金融产品了呢?

走了好久的歧路后,我才幡然醒悟,其实任何经济金融政策等,最终影响的,还是供需。是我愚蠢了。

大道至简。

分析一个城市的房价,看供需才是最主要的。

1特大城市的天花板

先看一个新闻:

从2013年,中央就开始提出严控特大城市的思路。直到2016年的两会,中央再次重申了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事。意味着从2016年至2020年,京沪分别还有不到130万和75万的人口增长空间。

特大城市的规模天花板已经到来。

为什么要严控特大城市,这里无法详细展开,详细论述可以写一篇论文。简单来说:

1.交通问题:现在已经凸显出来了。早晚高峰开车不如骑车。北京上海车牌摇号极为困难。

2.环境问题:参考曾经的雾都伦敦。

3.城市管理: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从第一名东京(4200万,2017年数据)到第十名墨西哥城(2100万,2017年数据),中国占了3席(北京、上海、重庆)。可见2000万+几乎是当前人类城市管理能力的极限。

4.国家安全:我们现在的和平环境极为珍贵。大国崛起过程中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战争。国家的人口跟经济太过于集中在某几个城市,非常危险。

正是因为需要对人口进行控制,因此对住宅土地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2城市的梯度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城市中来。改革开放的红利,绝对不是平摊到全国668个城市中,一定是有优先级的。

一线城市,就是最先的一级。

他们是国家的名片,是全国生产力喷涌而出的窗口。他们的背后,依托的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腹地。

因此,全国的人跟资金都往这4个城市集中。

土地被严控,人口跟资金却依然高速流入,甚至会外溢到周围城市。供需矛盾这么明显,房价不涨还有道理么?

城市发展的梯度,就像香槟塔一样,上面的杯子倒满了,才会流入到下一级的杯子中。

3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

如果你了解世界经济,那么可以知道,国家经济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三种(不是严格区分的,有些国家同时能占两种类型)。

消费国:美国以及很多欧洲发达国家都是。他们有技术,但是没有完整的生产体系跟工种(全都迁移到生产国了)。他们的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他们有强大的消费市场。

生产国:中国,以及亚洲四小龙。他们从贫弱的国家到崛起,靠的是强大的生产体系。他们是全世界的工厂,靠人口红利以及牺牲自然资源,完成了原始积累。主要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

资源国:中东,以及非洲很多国家。他们既穷,又没工业化。只能靠卖矿产、石油等来赚钱。

同样,城市也可以这么理解。

一线城市在发展初期,主要产业是生产、贸易。充当的是“生产城市”的角色。大量吸收内地劳动力,完成了城市的原始积累。当年的万千劳工下深圳,千万失足去东莞(嗯?我在想什么?)讲的就是这个时代。

经过三四十年的积累,这些城市经济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同时人口承载已达极限。就自然要面临现在这样的情况:

1.国家严控特大城市,则土地指标必然越来越少,土地越来越金贵。租金、地价、房价必然越来越贵。

2.资金跟人口的聚集成指数效应。有限的土地无法承载大量人口,则必然要限定人口流入。

3.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城市的经济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引入新的考量:经济密度、人均GDP

经济密度:一个城市单位面积的GDP产值。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土地的含金量。

人均GDP:一个城市平均每个人创造的价值。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居民的含金量。

我们知道,第一第二产业的特点是对土地面积跟成本要求比较高,但是对人的素质要求不高。比如说,不管做养殖还是工厂,都需要大片廉价土地,但对工人的学历、能力要求并不高。

而第三产业是脑力劳动,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但是对土地要求并不高。第三产业无论是经济密度还是人均GDP,都要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

在土地跟人口都受限制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就成为必然选择。这就是我们说的“经济转型”由“生产城市”转为“消费城市”,把第一第二产业迁到二三四线城市,留下并发展第三产业。即“退二进三”

但是经济转型并没有那么容易,比如说广州已经逐渐掉队,而深圳依靠互联网意外的崛起。

至此,花了这么多篇幅讲原因,应该能够解释我们看到的很多“怪现状”新闻。

比如北京赶人:

比如二线城市抢人:

比如上海2016年的14万楼板价地王:

比如北京的副中心雄安新区:

比如华为的制造部门迁出深圳,但总部依然留在深圳:

再比如说,富士康迁出深圳,进入郑州等内地城市:

4高房价是民生而非经济问题

很多人会说高房价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单从经济关角度看,房价只是供求关系的反应。高房价不但不会影响经济,相反是经济活力十足的结果。

资金跟人口大量聚集,土地供不应求拉升房价——高房价将低效率的产业挤出城市,发展高效率的产业——这些高效率的产业会带来大量资金跟高收入人群,进一步拉升本地房价。

所以,你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表面上看是因为大城市的房价涨了,实质上是这个城市对个人综合能力(也包含家庭财力)的要求提高了。

房价拉升后,就接着引发民生问题。

衣食住行,一个城市再怎么发达总归需要基本的生活配套服务,需要大量的生活服务行业的人员。需要快递员、厨师、清洁工、服务员、出租车等。

高房价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基层劳动人民的收入一辈子也买不起房。但一个城市又离不开这些人。

还有,外来人口在大城市买不起房,顶多挥洒完青春就回小城市或者老家。

大城市本地低收入人群,你让他们去哪里?能拆迁或者有房子的还好。很多本地人子女长大后也同样是要买房的刚需。

因此,只有这两部分人才会买不起房。没有归属感。

这不是经济问题,是民生问题。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不会降房价,而是只会稳房价。

所以,即使北上深房价在全球来说都算贵,从经济角度来看也是合情合理。

买房,就是买一个城市的股票。势头最猛,风险最低的,永远都是大城市。

所以,如果钱足够,还是投资在大城市里吧,至少在你有生之年,他们不会跌。

——也欢迎关注weixin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