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 CentOS76部署mongodb分片集群
1、MongoDB分片
1.1 为什么需要Sharded cluster?
MongoDB目前3大核心优势:灵活模式+ 高可用性 + 可扩展性。通过Json文档格式来实现灵活模式,通过复制集来保证高可用,通过Sharded cluster来保证可扩展性。
分片技术,使得集合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分片集中。使得MongoDB具备横向的发展。
1.2 何时使用分片技术
- 存储容量需求超出单机磁盘容量
- 活跃的数据集超出单机内存容量,导致很多请求都要从磁盘读取数据,影响性能
- 写IOPS超出单个MongoDB节点的写服务能力
1.3 分片概述
- 当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数分片运行在不同的机器中,以降低CPU、内存和Io的压力,Sharding就是数据库分片技术。
- MongoDB分片技术类似MySQL的水平切分和垂直切分,数据库主要由俩种方式做Sharding:垂直扩展和横向切分。
- 垂直扩展的方式就是进行集群扩展,添加更多的CPU,内存,磁盘空间等。
-
横向切分则是通过数据分片的方式,通过集群统一提供服务。
image.png
2 MongoDB分片架构原理
2.1 分片组成
Sharded cluster 组成:Shard、Mongos和Config server 3个组件构成。
image.pngMongos是Sharded cluster的访问入口,
Mongos本身并不持久化数据,Sharded cluster所有的元数据都会存储到Config Server
而用户的数据则会分散存储到各个shard。Mongos启动后,会从config server加载元数据,开始提供服务,将用户的请求正确路由到对应的Shard。
2.2 MongoDB分片架构中的角色
1、数据分片(Shards)
用来保存数据,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和一致性。可以是一个单独的mongod实例,也可以是一个副本集。在生产环境下Shard一般是一个Replica Set,以防止该数据片的单点故障。所有Shard中有一个PrimaryShard,里面包含未进行划分的数据集合:
image.png
2、查询路由(Query Routers)
路由就是mongos的实例,客户端直接连接mongos,由mongos把读写请求路由到指定的Shard上去。
一个Sharding集群,可以有一个mongos,也可以有多个mongos以减轻客户端请求的压力。
3、配置服务器(Config servers)
保存集群的元数据(metadata),包含各个Shard的路由规则。
总结:
1、配置服务器。是一个独立的mongod进程,保存集群和分片的元数据,即各分片包含了哪些数据的信息。最先开始建立,启用日志功能。像启动普通的mongod一样启动配置服务器,指定configsvr选项。不需要太多的空间和资源,配置服务器的1KB空间相当于真是数据的200MB。保存的只是数据的分布表。当服务不可用,则变成只读,无法分块、迁移数据。
2、 路由服务器。即mongos,起到一个路由的功能,供程序连接。本身不保存数据,在启动时从配置服务器加载集群信息,开启mongos进程需要知道配置服务器的地址,指定configdb选项。
3、分片服务器。是一个独立普通的mongod进程,保存数据信息。可以是一个副本集也可以是单独的一台服务器。
2.4 Sharding分片技术(混合模式)高可用方案的架构图
image.png3 数据读写流程
3.1 Sharding分片技术(混合模式)高可用架构下MongoDB数据写入流程
image.png写入流程:
第一步:客户端访问路由服务器(Mongos),路由服务器接收到请求。
第二步:路由服务器将客户端访问配置服务器,配置服务器(Config)根据根据请求信息将数据信息写入到元数据中。
第三步:配置服务器将根据自身记录的元数据信息,指定数据存储位置,并将元数据信息(数据存储位置)返回给路由服务器。
第四步:路由服务器根据Config服务器返回的配置信息,将数据存储到mongod中(数据存储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备份和分片存储。
3.2 高可用集群下从MongoDB读取数据流程
image.png读取数据流程:
第一步:Mongos接受客户端请求,根据并判断请求是否合理(数据库地址是否正确,连接数是否超过最大)
第二步:路由服务器与客户端建立连接,并根据请求信息,去Config服务器中查询元数据信息。
第三步:config服务器将数信息返回给路由服务器。
第四步: config服务器根据元数据信息(数据存储位置),去MongoD服务器中,查询数据。
第五步:数据服务器将数据查询结果返回给路由服务器。
4 数据分布策略
分片支持单个集合的数据分散在多个分片上。目前主要有两种数据分片的策略。
范围分片(Range based sharding)
hash分片(Hash based sharding)
4.1 范围分片策略
image.png如图,集合是根据字段来进行分片。根据字段的范围不同将一个集合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分片中。 在同一个Shard上,每个Shard可以存储很多个chunk,chunk存储在哪个shard的信息会存储在Config server种,mongos也会根据各个shard上的chunk的数量来自动做负载均衡。 范围分片适合满足在一定范围内的查找,例如查找X的值在【100-200】之间的数据,mongo 路由根据Config server中存储的元数据,可以直接定位到指定的shard的Chunk中 缺点 如果shardkey有明显递增(或者递减)趋势,则新插入的文档多会分布到同一个chunk,无法扩展写的能力
4.2 Hash分片
Hash分片是根据用户的shard key计算hash值(64bit整型),根据hash值按照『范围分片』的策略将文档分布到不同的chunk
image.png
优点:Hash分片与范围分片互补,能将文档随机的分散到各个chunk,充分的扩展写能力,弥补了范围分片的不足,
缺点:但不能高效的服务范围查询,所有的范围查询要分发到后端所有的Shard才能找出满足条件的文档。
合理的选择shard key
选择shard key时,要根据业务的需求及『范围分片』和『Hash分片』2种方式的优缺点合理选择,要根据字段的实际原因对数据进行分片,否则会产生过大的Chunk
Mongos
Mongos作为Sharded cluster的访问入口,所有的请求都由mongos来路由、分发、合并,这些动作对客户端driver透明,用户连接mongos就像连接mongod一样使用。
-
查询请求
查询请求不包含shard key,则必须将查询分发到所有的shard,然后合并查询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查询请求包含shard key,则直接根据shard key计算出需要查询的chunk,向对应的shard发送查询请求 -
写请求
写操作必须包含shard key,mongos根据shard key算出文档应该存储到哪个chunk,然后将写请求发送到chunk所在的shard。 -
更新/删除请求
更新、删除请求的查询条件必须包含shard key或者_id,如果是包含shard key,则直接路由到指定的chunk,如果只包含_id,则需将请求发送至所有的shard。 -
其他命令请求
Config Server
config database
Config server存储Sharded cluster的所有元数据,所有的元数据都存储在config数据库
Config Server可部署为一个独立的复制集,极大的方便了Sharded cluster的运维管理。
config.shards
config.shards集合存储各个Shard的信息,可通过addShard、removeShard命令来动态的从Sharded cluster里增加或移除shard
config.databases
config.databases集合存储所有数据库的信息,包括DB是否开启分片,primary shard信息,对于数据库内没有开启分片的集合,所有的数据都会存储在数据库的primary shard上。
config.colletions
数据分片是针对集合维度的,某个数据库开启分片功能后,如果需要让其中的集合分片存储,则需调用shardCollection命令来针对集合开启分片。
config.chunks
集合分片开启后,默认会创建一个新的chunk,shard key取值[minKey, maxKey]内的文档(即所有的文档)都会存储到这个chunk。当使用Hash分片策略时,也可以预先创建多个chunk,以减少chunk的迁移。
config.settings
config.settings集合里主要存储sharded cluster的配置信息,比如chunk size,是否开启balancer等
其他集合
config.tags主要存储sharding cluster标签(tag)相关的你洗
config.changelog主要存储sharding cluster里的所有变更操作,比如balancer迁移chunk的动作就会记录到changelog里
config.mongos存储当前集群所有mongos的信息
config.locks存储锁相关的信息,对某个集合进行操作时,比如moveChunk,需要先获取锁,避免多个mongos同时迁移同一个集合的chunk。
至此:分片集群架构及原理介绍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