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印象——写在《开学第一课》观后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同样,说汉字的一般印象,一定要有通晓别国文字的基础,能比较,才能有甄别、有判断,否则就是“笼统地概括”。我汉字知之一二,对英语只有能认识几个单词的水平,自然没有评价汉字好坏的资格。好在安子介先生对汉字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也将它与拼音文字作过比较。兹先作扼要的介绍。理论是灰色的,简介一定更枯燥,拙文后半部分可有生动有趣的例子作补偿哟。
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主要有两个特点,拼形与表意。拼形,就是汉字的部件可以拉开重组。表意,就是可以根据字形推知字意,即使是形声字的声符有时也是表意的。
比较汉字与欧洲拼音文字后,他列出了两个公式——
欧洲拼音文字:拼写=发音≠意义
汉字:字形≌发音≌意义
汉字的优缺点,大体就表现在这公式之中。汉字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正确地表音,只是靠不同字形的区别,而这字形又能近似地表意,这是拼音文字做不到的。
汉字语音的特点决定了汉语词语的音节简短,又不能依靠语音的不同变化去形成不同的构词形态,实现语法功能。因此,汉语语音区别作用相对来说弱一些。
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使汉语简洁,使汉语构词灵活。他采用中文与英文相比较的办法,把香港《明报》1991年1月27日的一篇中文社论,与隔一天由《明报》自己用无懈可击的英文刊出的这篇社论相比,结果,中文与英文的篇幅之比为1:1.78。另外,汉语只需应用数量有限的汉字,足以构造人们所需要的应有尽有的词语。据他统计,《红楼梦》总共731017个字,只用4462个不同单字。与古代相比,现代汉语增加了许多双音节词,词汇总量激增,然而常用字的数量却是减少,构词能力反而增强了。而“西方文字为了对付新生事物,要创造新词汇,应接不暇。英文词汇目前已达几十万之多。”
安子介先生将汉字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拙文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他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而现代英国人已不认识600年前的英语。同时,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比如“盲”,就是“亡”了“目”。汉字还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拼音文字是“语音编码”方式,为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多重编码”方式,是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西方人因此提出“开发右脑”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如果想深入认识理解安子介先生理论观点,请阅读他的《解开汉字之谜》、《安子介现代千字文》、《汉字科学的新发展》等著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5259828/154a8a73220d73af.jpg)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发展从未间断的古老文字。她跨越时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文化能绵延几千年,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常态,汉字功不可没。
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能书写成艺术的文字。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表达最高境界的民族艺术”。沈尹默先生甚至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59828-d30f9ca0bcb59496.jpg)
可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了汉字拉丁化运动,鼓吹者不乏文化大咖:鲁迅、陈独秀、胡适、钱、刘半农、蔡元培、郭沫若、茅盾。毛泽东受此影响,提出“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也相信中国实行拼音文字就能实现民主。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却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或顽固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科技的发展,人们再一次觉得汉字越来越落伍了,要走向拼音化。安子介先生斥之为“刻舟求剑”。电脑诞生后,人们以为汉字终于要寿终正寝,结果是,汉字用于电脑录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又一次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59828-a9b7c1928babc0eb.jpg)
我是教语文的,一直与汉字打交道,水平有限,但一直自作多情地喜欢所有与汉字有关的东西。说起我对汉字的印象,只能是浮于表面。但就是喜欢,没办法的。
汉字的创造体现了我们吾土吾民的大智慧、大情趣。比如“舌”,下面是口,上面是伸出的舌头,因舌头中间有一个裂纹,所以分了叉。 “字”,最初是表示怀孕,“宀”是人的身体,“子”是胎儿。①“年”,上面是禾,下面是斜着肩膀的人,在往家里扛庄稼,表示收成。“孝”,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小孩子,表示小孩子用头让老人扶着走路。“臭”,“自”是象形字,指“鼻”,②狗的鼻子最灵敏,所以下面加一“犬”字,“臭”本义是闻气味。③“甘”,为口中含一物。什么物呢?酸甜苦辣中,只有甜的含着舍不得咽下,其他的不是急忙咽下,就是一下子吐出。“母”,总体是女子的形体,两点是指乳房,表示哺乳。“兒(儿)”,上面是大头,下面是手脚,头上有一个开口,指脑囟骨还没有长在一起。“德”,左边在古文字中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条垂直的线,下面是眼睛与心,表示行为上面的十表示直,下面是眼睛与心,说明行动要正,目不斜视,心地端正。
因为汉字是先民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形造的,所以我们可以窥探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比如“碗”,用的是石字旁,说明当时就是石头做的。碗现在变了,变化不大的是“筷”。现在很多姓是女字旁,这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妻”,左边是一个女子的形态,上面三条线表示长头发,右边是一只手的形状,是要去抓这个女子的头发,透露了当时抢婚的习俗。“妾”,表示的地位更降了,下部是一个跪着的女子,上面平头铲刀之形表示刑具,表示是有罪的女子。她呢?汉字中本来就没有“她”字,是刘半农先生根据英语称第三人称有性别之分的特点于1920年左右造的,为了让人记住,他还写了一首诗,赵元任先生为之谱了曲,这就是有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里的“她”可不是恋人情人小三小四。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59828-1ab8a76bc7f79755.jpg)
但是,年代久远,而且人之心难测,我们有时猜不透先民当时的想法,有的不知道为什么这样造,有的我们会作出不同的解释。比如“美”,一种说法是象形字,为一个头戴羽饰作舞蹈的人;还一种说法为会意字,羊大为美,大羊味道鲜美,所以其的本义就是味美,现在还有这个用法,如“美食”“美味”。 “東(东)”,一种说是看起来像一个两头扎起来的装了货物的大口袋,本义就是“东西”;还有一种说法是由“日”与“木”字组成,指太阳升起的地方。“相”,一种说法是左边是树木,右边是眼睛,表示用眼睛看树木,本义是“察看”;还一种说法是右边的“目”表示盲人,左边“木”是木棍,指用木棍牵引着盲人的人,有辅助之义,后来的“宰相”就源于此。“武”,是象形字,表示脚印,现在还有“踵武”一词;另一个说法是“止戈为武”,真正的武功,是消灭暴乱,永远停止动用武器——现在的说法是,用战争来制止战争。有人说“矮”与“射”两个字造反了,还编了个有趣的故事。矮,应该是“射”的意思,矢,为箭,委,为落下,④箭射出后落地;射,身体只有一寸长,自然表示“矮”的意思。对此有人出来说话了,批评持这种说法的人不懂古文字,“射”不是会意字,是象形字,描述的是人射箭情状;“矮” 不是会意字,是形声字,“矢”是形旁,这个形旁的字多与“短小”有关,如短、矬。
当然,对先民的造字,我们不能胡乱的臆想。比如“休”字,从人从木,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你没有必要较真,偏说人在树边上,准备上吊,“自挂东南枝”。要之,造字有其必然性的联系,也有当时偶然性的情境、突发性的灵感。
汉字是由一个个部件组成的,增删重组,便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字来。人们根据这个特点拆分,赋予巧妙的演绎,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他原姓侯冈,黄帝为表彰他的功绩,特赐姓仓(倉),意即“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处在他黄帝之上。但仓颉把“仓”字上加了个草字头,说明自己还是一介草民,于是叫苍颉。小小的名姓彰显了君臣二人的人格魅力。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59828-5648223a606fb540.jpg)
杭州西湖立有一个康熙题写的“花港观鱼”石碑。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魚”字底部的四点是鱼的尾巴,但会被人理解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康熙不忍想见鱼在火中烧烤,便将“魚”字底部的四点有意的错写成了三点。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59828-5ec2d8a8a0b350e7.jpg)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有人问毛泽东:“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说:“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
天才的曹雪芹自然不放过这个巧妙的表情达意方法。《红楼梦》中不乏这类例子,现仅以判词为例。王熙凤的判词中“凡鸟偏从末世来”的“凡鸟”合起来是繁体字“鳳”,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中“二令”是“冷”,指她受冷落;“人木”为“休”,表示她最终被休弃。迎春判词中“子系中山狼”的“子系”合起来是繁体字“孫”,指她的丈夫孙绍祖。香菱判词中“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生孤木”是“桂”字,指夏金桂。小说忌讳在开头就让读者知道人物的最终结局,《红楼梦》就不一样,开头就来个暗示。曹雪芹能这样做,得助于汉字拼形表意的特点。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也不是如把竖写“楚中天”读成“林蛋大”横写的“林月坡”读成“林肚皮”类的恶作剧,而是为表现主题服务,同时尊重了小说情节悬念设置的要求。
上面的判词也是字迷。字迷是汉字的特色游戏,这方面精妙的例证很多,恕不罗列。古代表示年龄时有“米寿” “白寿”“茶寿”之说,分别指88岁、99岁与102岁,便是拆字增删而得出的。旧时候,江湖上的测字先生也叫拆字先生,有时也是通过对汉字的拆分重组,察言观色,作出新的解释,以达到“预测吉凶”的目的。
文字是音形的结合体,有音无形的,不是文字,有形无音的最多是符号,也不是文字。说过了汉字的形,小白再说说汉字的音。
汉语来几乎每一个音节有表意作用,非常经济、非常节省,这是英语做不到的。英语中特别是大量涌进的现代词语,音节都很多,而且是愈来愈多,难以控制。但是,对词语音节简短的汉语来说,必须具有克服同音混淆的能力,才能成为高效的交际工具。现代汉语的不同音节只有417个,比别的文字都少。安子介先生统计,《现代汉语词典》所收10000多个字中,82%的字有同音现象。其中,拥有100个以上同音字的,有11个字;此外218个字拥有20个到94个不等的同音字。
汉语的词语所以能音节简短,是因为解决同音混淆的途径,除了与英语等一样依靠语音区别外又多了一个办法,就是汉字的字形区别。例如“赈灾”与“震灾”、“致癌”与“治癌”、“肃静”与“素净”、“就是”与“旧式”、“著名”与“注明”、“案件”与“暗箭”、“食言”与“失言”等皆是。只要一见到汉字,不会有同音混淆。在听广播或听老师讲课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确定与语音对应的汉字。
但是有时候短时间确定不下来,就出现了听读交流中的误判,这是汉语不足的地方。特别的是听歌,就出现过笑话。如把“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听成了“我们坐在高高的骨灰缸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⑤; 把“我低头向山沟”听成了“我的头像山沟”;⑥把“归来吧,归来吆……”听成了“鬼来吧,鬼来吆……”。⑦
有人给孩子取名字,没有考虑到汉字的同音联想功能,也出现不少笑话。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办统计出全国最爆笑的人名:刘产、赖月京、范剑、姬从良、范统、夏建仁、朱逸群、秦寿生、庞光、杜琦燕、魏生津、矫厚根、沈京兵、杜子腾。排名第一的是史珍香。这种情况,我的身边也有过,因为是隐私,此处略去多少多少字。《白毛女》中有穆仁智(没人智),《红楼梦》中有卜世仁(不是人),这些家长的名著读得好,学得更好。
但是,凡事有弊也有利。曹雪芹也没有放过汉字的这一特点,让它来为己所用。《红楼梦》中人名谐音现象俯拾皆是。这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暗示。前人之述备矣,例子不举了。仅“太虚幻境”里两个器物名便可让我们有大概的了解,一个是“千红一窟”(千红一哭),一个是“万艳同杯”(万艳同悲)。
“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曾找来一组音近字,写成一篇《施氏食狮史》,看看倒也有趣——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读起来方便,微启嘴唇,一“驰”到底;苦于时间要长,“令人齿冷”的。听者却如坠云雾之中,侧目一看,以为他在练气功,凭小白的智力,会吓得不轻,以为他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
崇祯皇帝请人拆字的故事,也与音近字有关。明朝末年,李自成趁机起兵,一路指向北京。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找不到退兵良策,便微服出访,去找拆字先生。一般来说,字的笔画越少越不好拆,崇祯就写了自己名字“朱由检”三个字笔画最少的“由”字。拆字先生一看,大惊失色道:“不好了,田字出头,农民造反了。”崇祯也吃了一惊,便顺着“由”字读音写了个“有”字,拆字先生叹息一声,说:“大明江山已经失去一半。”原来他是把“大明”两字各去掉一半便组成“有”字。崇祯又写上一个“又”字,拆字先生说:“圣上根基已失啊。”崇祯惊出一身冷汗,写了个“尤”字,拆字先生仰天长叹,说:“龙失足,行不远矣。”⑧崇祯不甘心,便写一个“酉”字,拆字先生说:“尊无头无脚,皇帝为天下至尊者,看来命将休矣。”最后,崇祯哆嗦着写下一个“幽”字,拆字先生瞥了一眼,道:“完了完了,山上两根丝带,这是皇上最后的归宿了。”最后大家都知道,崇祯吊死在煤山上。——真是服了,世界上还有那种文字能做到这一步呀!据说,这个拆字先生是张献忠装扮的,他知道来人是皇帝,就用这种方法冲破他的心理防线。
还有一个现代笑话。有一人本来在三楼的人事处上班,后来调到了二楼的另一部门。他的一个长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打电话到人事处找他。“那谁谁谁在吗?”“他已经不在人事了?”“不在了?什么时候走的?”“去年就走了呀。”“去哪里了?”“到下面去了。”“哦……”“你可以去找他的。”“啊?还可以找他?”“当然,不过你如果联系不上,我可以为你转告的,叫他今晚找你去吧。”……
最后还啰嗦两句。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苦。我们经常看到室外的大广告牌子上因为同音而出现了错字,说是通假吧,他们不是古人,没有资格,虽然旁证很多。现在很多网络新词的出现,是因为最初拼音输入时选错了音同音近的字,别人看着很酷,即便知道错了也这样用,是为时尚。如神马(什么)、有木有(有没有)、偶(我)、墨迹(磨叽)、杯具(悲剧)、酱紫(这样子)、稀饭(喜欢)等。这些词恰恰违背了汉字以形表意的基本特点,而拜倒在拼音文字的石榴裙下。
你敢说他错了吗?他盼着你说他错了呢,就像中古近古的人写通假字一样,你说他写错了,他会引经据典说,这个字《尚书》上怎么怎么用的,《论语》上怎么怎么用的,从而彰现自己的博学来。可笑可悲的是,有的网络新词最后的出路与通假字一样,因为用的人多,因为约定俗成,语言学家们不得不把它们扶正。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59828-4b700fbcad44c6ca.jpg)
注释
①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文字之“文”是“纹”的本字,借来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即源于怀孕。成语“待字闺中”的“字”是“许配、出嫁”的意思,乱猜不得。
②人常常指着鼻子介绍自己,所以被借走指“自己”,汉字中常有这样借走不还的,于是表示鼻子的自认倒霉,重造一个“鼻”来自用。
③引申为气味,如“其臭如兰”。成语“臭味相投”中“臭味”是气味的意思,指志趣相同,后来“臭”表示恶气,成语的色彩也就变了。
④如《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
⑤《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⑥《信天游》。
⑦《故乡的云》。
⑧这两个明显是今人杜撰的,“圣”的繁体字是“聖”,“龙”的繁体字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