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二)——数据通信

2020-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badlogic

摘要

  1. 数据通信的概念
  2. 数据传输方式
  3. 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
  4. 传输信道
  5. 数据通信中的编码
  6. 复用技术
  7. 差错控制技术
  8. 交换技术

一、数据通信的概念

通信系统模型

模拟信号——信号的因变量完全随连续消息的变化而变化的信号,自变量可以连续,也可以离散。
数字信号——因变量是离散的,自变量时间的取值也是离散的信号。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二、数据传输方式

2.1 按数据传输方向
2.2 按二进制数据传输的时空顺序
2.3 按发送方和接收方对数据保持步调一致的措施

同步技术——指通信系统中实现收发两端动作统一、保持收发步调一致的过程。常用数据传输的同步方式有异步式同步(简称异步)和同步式同步(简称同步)。通常所说的异步和同步本质上都属于同步技术。两者的区别在于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是独立的还是同步的。

2.4 按传输的信号是否要经过调制

基带信号——计算机作为信源所发出的原始数据信号,即用固定的高低电平来表示二进制数字1或0

三、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

衡量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主要体现在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
有效性指标主要有带宽、码元速率、信息速率和频带利用率;
可靠性指标主要有信噪比和误码率。

对于模拟通信系统,其有效性用带宽(包括信道带宽和信号传输带宽)评估;可靠性用接收端最终输出有用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简称噪声比)来度量。

对于数字通信系统,有效性用传输速率和频带利用率来衡量,传输速率又包括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

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四、传输信道

信道——
信道是通信系统中连接发送端与接收端的通信设备,实现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信号传送。信道分为广义信道与狭义信道,狭义信道仅指传输介质;广义信道包括信号传输介质和通信系统的一些变换装置。研究通信的一般原理时采用广义信道,研究信道的一般特性时,采用侠义信道,狭义信道又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五、数据通信中的编码

数据编码——计算机中存储、处理和输入/输出的是用0和1表示的二进制数据。要把这些二进制数据序列转成合适的电磁波信号才能在信道中进行传输,这种转变过程称为数据编码。

不同的信道有不同传输特性,因此数据编码有多种,根据将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数据编码方法可分为模拟数据编码和数字数据编码。

5.1 模拟数据编码

在计算机出现前,有线电话网就已经存在了,电话网是为了传输语音信号设计的,只能传输音频模拟信号,计算机网络出现后,为了充分利用电话网信道,就需要将计算机发出的二进制数字信号转换成能在电话网信道中传输的模拟信号。

调制(Modulation)—— 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
解调(Demodulation)—— 在接收端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的过程。
调制解调器(Modem)—— 能实现调制和解调功能的设备。

通常把能在模拟信道中传输的模拟信号称为载波,其一般表达式为:

y(t) = A\sin(\omega t + \phi)

其中,A是模拟信号的振幅,\omega是模拟信号的频率,\phi是模拟信号的初始相位。调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载波信号的振幅、频率和初始相位的变化来表示0和1,从而实现将数字信号变化为模拟信号。对应的调制方法分为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

y(t)=\left\{ \begin{aligned} A\sin(\omega t + \phi) && 数字 1 \\ 0 && 数字 0 \end{aligned} \right.

y(t)=\left\{ \begin{aligned} A\sin(\omega_1 t + \phi) && 数字 1 \\ A\sin(\omega_2 t + \phi) && 数字 0 \end{aligned} \right.

y(t)=\left\{ \begin{aligned} A\sin(\omega + 0) && 数字 1 \\ A\sin(\omega_t + \pi) && 数字 0 \end{aligned} \right.

ASK、FSK、PSK示意图
5.2 数字数据编码

数字数据编码是将原始的二进制数据变换成数字脉冲序列从而实现基带传输的方法。常见的是利用矩形脉冲信号的幅值编码二进制数字数据,包括单极不归零码(NRZ)、双极不归零码、单极归零码(RZ)、双极归零码、差分码、双相码和多元码等。

单极不归零信号波形 双极不归零码信号波形 单极归零码信号波形 双极归零码信号波形 差分码信号波形 双相码(曼彻斯特码)信号波形 差分双相码信号波形 多元码信号波形
5.3 模拟信号的数字编码

在数据通信中,还有一类常用的编码,其作用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需要经过3个步骤。

其中,A/D转换在信源编码环节进行,要经过3个环节:抽样、量化和编码。

抽样——以一定时间间隔采集模拟信号的瞬间值。
量化——根据某种规则将采样得到的瞬间值用数值表示出来。
编码——将量化得到的数值变换成一组二进制码。

具体过程在此不做深入研究。

六、复用技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当需要在一条物理信道上进行多个信号的同时传输时,需要采用复用技术,比如电话系统的主干线中通常有成千上万对用户通话在同时进行。多路复用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信道资源,提供信道利用率,目前,数据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多路复用技术主要有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等。其概念模型如下图所示。

信道复用概念模型

七、差错控制技术

差错控制——通过信道编码技术实现对信息传输差错的检测,并基于某种机制进行差错纠正或处理,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7.1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常见的差错控制方式有4种:检错重发、前向纠错、反馈校验和检错丢弃。

(1) 停止等待ARQ
经过差错编码的数据包发送完成后,发送方等待接收方的接收状态反馈确认,如果接收方正确接收到数据包(即差错检测无误),则向发送方发送正确接收确认ACK,发送方继续发送后续数据包;如果接收方检测数据包有错,则丢弃该数据包,并向发送方发送差错反馈(接收失败)NAK,发送方重传刚刚发送的数据包。

停止-等待ARQ

(2)回退N步(GBN)ARQ
发送方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要确保有唯一的编号;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利用差错编码进行差错检测,对于五差错的数据包进行正确接收,丢弃检测出差错的数据包,并进行差错反馈,发送NAKn,其中n为发生错误数据包的编号。当发送NAKn后,接收方暂停接收后续的数据包(即丢弃所有后续到达的数据包,无论正确与否)直到收到重新发送并正确到达的NAKn为止,再继续接收数据包。发送方在收到NAKn时,要重新发送n号数据包及其后续的数据包(无论是否已经发送过)。发送方相当于要退回若干步重新发送数据包,因此得名回退N步ARQ。

回退N步ARQ

(3)选择性重传ARQ
发送方也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每个数据包也要保证有唯一的编号;接收方对于按顺序正确到达(即无差错)的数据包进行正常接收,对于差错数据包进行丢弃并发送NAKn进行差错反馈,对于n号数据包之后正确到达的数据包进行缓存,直到收到重发的、正确的n号数据包,再依次顺序接收(或提交)。发送方在收到NAKn时,只需重新发送n号数据包,即选择性重传。

选择性重传ARQ
7.2 差错编码

差错编码是通过在数据信息上附加差错编码冗余信息,实现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差错检测或纠正。差错编码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但降低了有效数据传输效率。

差错编码根据编码原理、功能和实现技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照差错编码的检错/纠错能力划分

2)按照数据信息与差错编码冗余信息之间的构成关系

3)按照差错冗余信息与数据信息分组映射关系
可以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

4)按照数据信息在编码后是否发生变化

5)按照差错编码检错/纠错类型的不同
分为随机错误检测/纠正码和突发错误检测/纠正码

八、交换技术

数据交换是多结点的通信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有效手段,常见的数据交换方式有: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方式和存储-转发(Store-Forward)方式两大类,其中存储-转发方式又可分为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和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两种方式。

分组交换方式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数据报(Datagram)分组交换和虚电路(Virtual Circuit)分组交换。
它们的差别在于是按照主机目的地对分组进行路由选择还是按照虚电路号对分组进行路由选择。

总结

luck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