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主问题教学初探
从小就听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好啊!”
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层是什么,第二层是什么···其次是这篇文章写到了四次背影、四次流泪···所以,“这篇文章真是好啊!”可是,十几岁的我却从来都没有感受到过朱自清的《背影》好在哪!甚至一度认为此文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读文章的时候总会感觉有些做作和故意。同时,还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我想朱自清当时写的时候就没有老师讲的那么深刻吧,估计他什么也没有想,只是我们现在品析的时候故意这么理解的!”
但是,当18岁的我,独自背起行囊前往湖北黄石上大学的时候,踏上火车,离开父母,当火车徐徐行进的一刹那,突然自我阅历和朱自清的《背影》产生了共鸣,随着眼泪不觉地打湿脸颊的瞬间,我也读懂了朱自清的《背影》。现在30岁的我,能够和父母共处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每每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眼泪总会不自觉地流下,尤其是读到父亲的那封信的时候,我也会泪眼婆娑看见父亲的背影,甚是思念远在故乡的父母。文学就是如此,人生阅历越是丰富,读者的感受就越是刻骨铭心。
可是,朱自清的《背影》被选在了初中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初中生的阅历并没有那么丰富,是不是这篇文章学得太过超前,文不时宜呢?其实不然,初中的同学同样能够理解此文达到刻骨铭心的地步。只是我们的初中语文老师将这篇文章教授的太过功利性,因此,将文章讲死了,失去了《背影》应有的生命。
因此,通过近几日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反复研读和琢磨, 我想若重新赋予《背影》以生命,让学生真切理解父亲,读懂父爱,那么从主问题教学方法入手本篇文章是最好的选择,也可以给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教学主题确定为“隐忍而深沉的中国式父爱”。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而《背影》中的父亲并没有让读者感受到如山的父爱,而是一种悲凉和沧桑,更是所有中国父亲的缩影:感情内敛不外放,从不把爱挂嘴边、即使爱子如命,却从不提及,只是默默守候、有求必应,时刻关怀、只懂得付出,从不奢求回报、永远的报喜不报忧。这就是中国式父亲——隐忍而深沉。因此,在解读《背影》中的父亲的时候,我们既要关注父亲对朱自清的隐忍以及父亲正在遭遇的困窘,同时,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明白父亲深沉的爱。但是对于父亲深沉的爱的理解,则是建立在明白父亲背后隐忍的不易和艰难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幼稚的心灵,从而,推己及人,想到生活中父亲面对生活的重压,仍然毫不吝惜的给予着自己的爱。恰巧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比较叛逆和自我,如何这个时候老师能够将《背影》这把钥匙插入孩子们的心房,相信未来的他们必定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而这所有的目标都需要将本节课的主题“隐忍而深沉的中国式父爱”作为线索,引导着学生们走向深沉父爱最暖心的地方,给予他们一些人性的光辉照亮青春期迷茫的前路。
其次,用好父亲的一封信。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父亲写给朱自清的一封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细读此信,就会发现端倪。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父亲说了身体平安,怎么还会有诸多不便?只是膀子疼痛厉害,又何来的大去之期不远矣呢?父亲这封信的潜台词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呢?学生合作探究,百家争鸣,换位思考,最终很容易就会发现其实这是父亲的一种隐忍,这里蕴含了浓浓的念子心切的情感,实则表现得是对孩子深沉的爱。从而,趁热打铁,联系写作背景,借助朱自清和父亲的种种矛盾,从而深刻理解父亲写这封信的目的,其实是在向孩子服软求和,这何尝不是一种痛并深爱着的隐忍啊!
再次,统观父亲生活中的隐忍。除了对于孩子的隐忍之外,其实生活中的父亲更是承受着重压。细读文章1-4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父亲此时面对的生活更是不易,充满沧桑。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父亲此时正面对祖母去世、差事交卸,也就是失业了、生活拮据,借钱生活,看似简单的困苦,但是对于一家之主来说,这是需要承担着何等的压力啊!可是,父亲却从未向我提起自己的不易,这本就是一种隐忍。而且见我回家奔丧,父亲还安慰我说道,“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自己困苦也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所有的痛苦都是嚼碎了的自己吞咽。在生活的重压下,父亲依然在隐忍着。所以,课堂上我们都不禁会感慨到,“真伟大的父亲啊!”是的,孩子们开始理解父亲了,明白了父亲的隐忍和不易。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乘胜追击,去读懂父亲深沉的爱了!
第四,运用文本细读法细细品味父亲“背影”中深沉的爱。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细读文章的5、6自然段,仔细品味望父买橘部分。在这两个段落里,我们需要仔细品味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等方法,抓住动词,形容词等重要词语,利用改写原文对比法,一字一句,细细体会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需要抓住父亲简单的四句语言描写,去体会父亲的言外之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需要前后勾连进行对比,在父亲不舍的回眸和嘱托中,去感受父亲深沉而浓烈的爱。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思考探究,家中生活拮据,为什么父亲还要在座位上给我垫上紫毛大衣?我都已经20岁了,父亲为什么还要托人照顾我?父亲攀爬月台如此艰难,但是在儿子的面前还要显得很轻松似的?父亲本说不送我,为什么“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呢?文章最后一段,父亲如此想念儿子,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反而只说大去之期不远矣呢?在品析中将以上问题穿插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可以再次师生研讨,在研讨过程中,父亲那深沉而伟大的沧桑的爱就在字里行间感动着每一个孩子柔软的内心,为他们成长历程中感恩父母打下坚实基础。也相信能够让学生感受《背影》的美,更能文章联系实际,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最后,在“我”的泪花中深化父亲深沉的爱。读完朱自清眼中的父亲,剩下的就要解读我们眼中的朱自清了。这里主要对朱自清的四次流泪加以分析,升华对父爱的理解。同时,更多的我们要关注朱自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变化、文中反语的使用、对父亲的审丑式描写等方面的关注,让学生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青春期的自己,以己度人,让孩子们明白青春期的我们同样可以不躁动,说话同样可以不伤人。最终,我们将在我们的叛逆中再次感受到父爱的隐忍和深沉。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父母。
至此,主题结论得以解答,也透彻分析了四次背影、四次流泪,解答了学生们在文本中的疑惑。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形象让孩子们铭记于心,学生的态度也有了自己的方向。我想,课上到此,目标已经基本达到。既不会让学生感觉无聊枯燥,也不会有排斥心理。我们就在细细的品味中,与文本真切的对话中,和孩子们一起拨云见日,抓住那道照亮青春期迷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