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断魂枪》
近日,读老舍先生的《断魂枪》,有被震撼到。先生用老练文风刻画了复杂时代背景下三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形象,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段用寥寥数笔便交代了主人公沙子龙的境遇变化:“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镖局掌门沙子龙改做客栈营生。短短一句话,就给读者心中设下了钩子?无惧生死走江湖的镖局掌门为何会退居幕后,低调做起了客栈生意?
第二段交代原因: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
此处时代背景描写更是巧妙。语句短小精悍又局促,给读者营造了一种置身时局的逼仄窘迫感。
文中大量采用白描手法呈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行走动作的描写干净利落,读起来酣畅淋漓。
王三胜街头卖艺杂耍卖弄的是假把式,孙老者看似身体有残,实则大拙藏巧,武功修为高深。
《断魂枪》创作于1935年,讲述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侵略,甚至将狂妄的触角伸进华夏大地的市井民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虽有一部分先觉者苏醒且已感知到了历史变局的来临,在此等乱世中,这些民族英雄正忧国忧民,奋力为华夏民族谋求出路。
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裹挟且撕裂了闭关锁国的王朝。
山雨欲来风满楼。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他们没有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但是境外革命爆发的号角已经被先知们传递到了国内,这种爆炸式的信息传送多是口口相传,最后传到劳碌民众耳中或许只剩下妖魔化的渲染,加之不同肤色的洋人在市井间横行,使得民众的惶恐与日俱增。
时代变革动荡投射到民众身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
老舍先生将小人物的命运置身于时代大变革之中,用白描手法讲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活真实。
沙子龙、王三胜和孙老者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群。
王三胜自诩为沙子龙的大弟子,单靠敲锣打鼓卖艺求生,未曾考量过其他生存之道,自身技艺不精,心虚至极,却处处打着沙子龙的旗号,四处鼓吹沙子龙执枪走江湖未有敌手,狐假虎威,企图蹭吃师傅的流量红利,是典型的草莽之徒, 代表了对社会变迁的现实麻木不仁,抱残守缺的一部分人。
孙老者和沙子龙二都身藏绝技且大隐于市。不同之处在于孙老者更像是一名不问世事的武痴,看似籍籍无名,实则是专修技艺的扫地僧,身上有股子钻研拼搏的血气,搁荧幕腥风血雨的江湖上,妥妥一枚独孤求败。若是放在当今社会,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自己领域垂直深耕、不求最好只求更精进的工匠技师。
而沙子龙,他曾经叱咤风云不假,不然何来那么多的信徒。他作为掌门,自有过人之处:一能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二对世道人心看得通透;三凡能成大事者,必能顺势而为。
然而风云诡谲的动荡局势让他有些吃不透。他只知道冷兵器时代、一拳打遍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属于他的荣光已经被新思想的浪潮迭代进了历史长河,而且这种趋势不可逆转。
这种无法掌控的动荡让他心生敬畏,乱世万象中生存才是王道,收敛锋芒,蛰伏蓄力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他找到了自己的保护色——客栈老板的身份马甲。
面具戴久了,会让自己也分不清面具和面具下的面孔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马甲也如同面具长在了肉身,想要卸下似乎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沙子龙只有将那份对传统技艺(文化)的炙热情怀隐藏于心,只能在每一个月朗星稀的孤夜独自把玩,终究不舍放下。
仨人,三种性情,三个不同信仰的追随者,在滚滚向前历史变革中命运交织。奈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前途未卜,何以安身立命?
以上是对《断魂枪》的浅薄分析,不当之处请君赐予板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