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大的愚蠢:习惯性反驳
有一个人问大师:“您说,人怎样变得更聪明。”
大师说:“不要与愚者争辩。”
那人说:“我觉得您说的不对。”
大师说:“是的,你说的对。”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要先否定,甚至不加思考就先反对。
这样的人,看似赢得了话语权,实则是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惹来众人的嫌弃。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习惯性反驳。
01 愚者,喜好反驳
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与人交流要学会察言观色,该说话时就说,不该说时就闭嘴,贸然开口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可是有些愚蠢的人,根本不看别人的脸色,事事都要开口反驳,最后给自己带来了灾祸。
明朝时期,有一个名叫王朴的官员,经常因为和朱元璋政见不同而争辩,屡次触犯旨意,于是就被削去了官职。
可因为他是有才能的人,朱元璋又召回了他,担任监察御史。
本以为王朴会吸取教训,不再好辩,没想到他却毫无改变。
有一天,他又在朝堂上公然反驳朱元璋,朱元璋大发雷霆,下令将他斩首。
到了市井后,朱元璋又召回他,问道:“你改不改?”
王朴回答:“陛下提拔臣为御史,怎能如此侮辱臣,如今臣只求快点死。”
朱元璋听后大怒,命令赶快行刑,王朴就这样失去了性命。
叔本华说:“不要反驳任何人的意见,也不要试图纠正别人在谈话中的错误,无论你的用意如何善良,因为这样做极易冒犯他人。”
所以习惯性反驳他人,不仅会增添别人的怒气,还会让人看不清自己的位置,高估自己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红灯思维,”就是听到别人的不同观点时,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拒绝接受新观点,久而久之,思维就禁锢了。
所以人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测别人的想法 。
而要坦诚面对自己,并接纳他人,这样才能拥有大的格局。
02 仁者,静而不争
老子曾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当一个人以不争的态度与人相处时,世界上就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经常在一个寺庙里讲学,好多人都去听讲。
一个自认为佛学造诣很深的年轻人觉得老禅师在倚老卖老,便专程去了趟寺庙。
在老禅师开讲后,年轻人两次打断讲话,反驳禅师的言论,禅师都没有解释。
可他又一次打断了禅师,质疑禅师的讲学,并口吐脏话。
众人都觉得年轻人太过分了,但是禅师却在面色平静地聆听。
年轻人辩驳了一会后,觉得没意思就停了,这时老禅师心平气和地问道:
“如果别人没有收你送的东西,那么这件东西是谁的呢?”
年轻人说:“当然还是我自己的。”
禅师又问:“你刚才送我的话,我拒绝接收,那么这些话现在属于谁?”
年轻人顿时羞愧不已,也没再反驳,低着头走了。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想法何其多,总要允许有人跟你的想法不同。
克制自己,不去反驳,做一个向外兼容的人,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03 智者,自我精进
《庄子》有言:“大辩不言。”
真正的道理是无需争辩的,因为学习的本质是思辩,而不是争辩。
所以对于别人的意见,要字字反思,而不是句句反驳。
当你提升自我、超越了自我后,那些质疑的声音都将变得微不足道。
作家韩寒高一时曾获得新概念作文比赛的第一名,但是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被留了级。
第二年,他就选择了退学,被新闻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热议。
但他什么都没有解释,而是专心写作,很快便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让他一举成名,也带来了很多争议,他还是没有理会。
后续的几年,他一直在写小说,发文章。
突然有一天,一个打假人士说他的文章都是代笔,一瞬间,舆论的浪潮朝他扑面而来。
面对质疑,韩寒整理了所有资料,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可是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
韩寒放弃了辩驳,而是埋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写了几部杂文集,反响都不错,还拍了几部电影,口碑都很好。
如今的他,变得谦逊柔和,在自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真正聪明的人,不在言语上胜过他人,而是自我精进,用行动去证明自己。
当你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时就会发现,一切声音都是过眼云烟,提升自我,
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佛家有云:“去我执,除偏见,万物通达于心,无量无边。”
人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当你的心能容纳每一份不同时,就不会再执着于自我的认知。
而是会收敛好自己的反驳欲,打开固有的思维,突破原来的自我。
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世界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