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故事随笔散文

慈悲与解脱

2017-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自在兰舍

1.

由于生活方式和理念之故,对于朋友的交往,更重视质量,并不在意数量的多寡。相较于结交朋友的广度,更注重朋友往来的深度。不是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人,也没有太多开疆辟土的野心。所以常常避开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场合。假如迫不得已、被强邀着参加某场多人饭局,坐在那里,往往听得多,说得少。静默在座椅,如同在未曾开灯的窗前,看暗空烟花开得绚烂。

外界应酬性的东西,在生活中越来越无关紧要。且这种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明显。越来越喜欢安静的待在一个地方。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都好。只要别太喧闹。

2.

当人更多地向内寻求,对外在的需求就会相对简单一点。更不愿浪费精力勾心斗角、算计倾轧。

生命原本应该单纯。简单更容易体味快乐。简单生活。但并不封闭自我。只是不再以喧闹的群聚方式,去做为关系热络的表达。

常常与关系亲密的友人邀约着吃饭或会面。一次只邀一人。在彼此相见的时间段,点对点,面对面。投入百分百的倾听,百分百的交流。两个人,深入交流,心无旁骛。专注,轻松,真诚。一言一语,一颦一笑,感知彼此最细微的心情。

少而精的朋友,让我更为专注。

少而精的感情,让我学会取舍并懂得珍惜。

3.

也许心是老了。在年龄和容颜之前,已沧桑成一抹老绿。重读古时的诗词曲赋,体味的不单是平仄音律字词斟酌得优美。更有一词一句背后,或悲凉、或无奈、或纠缠或解脱的领悟。

我知道,这是心旧去了。长了青苔,盘了藤蔓,嗅到了藏在诗词间那些同样旧去的气息。那些貌似简单、字数寥寥的五言、七言诗,背后却藏了多少典故与风情。

4.

喜欢工笔白描画。一支毛笔,一砚墨汁,清水如许。黑白灰,绘出可简约可精致的美。无色彩。因而无媚俗之态。安静,缓慢。如同坐在泛油的竹椅,浴着初春暖阳,喝几口老酒,韵味悠长。

5.

想起一则禅宗公案。

两位开悟的出家人,师兄弟,野外路遇一具尸体。一位看都不看扬长而去,一位阿弥陀佛挖坑埋好。有人就此询问他俩的师父,谁对谁错?师父答道:埋者是慈悲,不埋者是解脱。为什么?人死后都要变成泥土。摆在上面变泥巴,和摆在下面变泥巴,都一样。

人终究都是要化土作尘的。遇事纠结时多想想上面这个故事。想通了,诸事都会简单很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