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上大学,想要完成阶层跨越,真的值吗?
“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教育”,我们都知道的,这个认知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
我当然认同这句话,教育,也是穷人向上跨越阶层桎梏的重要手段。
只是,我也没计算过,有多大比例,穷人完成了这个跨越?
文中的穷人,我们可狭隘定义为农村人。当然你也可以说农村人不都是穷人,且这么说吧。
我们来说道说道,农村人成为城里人完成阶层跨越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农村大学生,有多少大学毕业后回老家的?不是不想回去,通常是回不去。
先来算算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多少成本?单说大学四年费用。
普通公立大学学费4800元/年,四年就是19200元。
一个月生活费按调查报告河南标准1250元/月,四年就是50000元(除去暑假两个月)。
住宿费按800元/年,四年是3200元。
保守估计总共:72400元。
我们再问,农村大学生毕业后获得真正意义上职场事业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你正好来自农村,在城市就业工作,你大概能够体味。
没有人脉、非名校背景、又非天赋异禀,多长时间能够赚到买房首付?
按郑州均价15000计算,80平首付30%需36万,加上其他各种费用及简易装修按45万。
平均父母为孩子买房提供多少资助,报告没找到,但可谓“倾家荡产”甚至四处借钱也不为过吧。都是一把辛酸泪!
值吗?
好不容易帮助孩子出钱买了房结了婚,然后孩子的孩子出生了,还要去城里儿子家/女儿家帮忙照顾孙子吧?
试问,有多少父母真的愿意?有多少能适应那里的生活?没了邻居、没了熟人,可能增多的就是与儿媳的摩擦......
值吗?
孩子到了城市定居,一年有几次回老家看望父母?
没有了天伦之乐,成为留守老人/孤寡老人,
值吗?
从农村到城市,往往农二代大学生,同样摆脱不了城市里穷人的困境。
在城市生活,会比农村更幸福吗?
一个家庭要完成农村到城市阶层的跨越,一般至少得经历三代人的努力。
农二代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定居,但一般短时间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当地人,或者城市认同感不够高。
到了他的孩子出生,且说是农三代,或者城一代,才算得上初步脱离了农村阶层,或者是农村人的身份意识。
无疑,这个过程中,前两代人,是痛苦的!
这个牺牲,值得吗?
从人类进化意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也是值得的,但作为独立的个体,实在是残酷!
从某种角度上讲,个体重要还是家族重要?
为了家族的未来,你愿意做出极大的牺牲吗?
一辈子的劳碌、极大的压力,别人看起你来,可能会觉得你这辈子过的糟透了!
换一个视角看,农民进城,褪去了农民身份,成为非农户口,在城市努力折腾。
三代的时间,用1985年出生的80后举例,2015年30岁孩子出生,2037年孩子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完成身份进化。
设想一下,2037年的农村,你的老家,那时会是什么样子?
今年,农业经济政策力度很大,10后农村大变样,大为可期!
只是,那时,你已经回不去了!
绕了个大圈,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却可能还不如原来的“原地踏步”,这可能是个笑话,但如果这不是个笑话呢?
最后:我不是反对农二代上大学,无疑这个是最好的改变家族命运的途径。
只是有感于父母为此,付出牺牲太大,孩子就是他们的“吸血鬼”,这样说恐怕也不为过。
只是还有一问:农民的儿子继续做个农民,不行吗?做农民固然辛苦,做城里人就不辛苦?农民就一定没有城里人过得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像中国一样,有这样的集体意识?
另有建议,普通农二代大学生最好选择职业技术院校(好的,一般的也是不行的)或者本科院校开设的技术专业,认真学一门手艺、技术,可进可退。
莫看不起蓝领,很多时候可比一般白领,收入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