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故事

阅报随感

2022-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时雨普降

记得有一次坐高铁,拿出本行业系统内报纸一沓,照例浏览过标题后,想和坐邻座的一位貌似农民工哥们儿交换一下,他手里有一份《参考消息》。

过了不到三秒钟,他将我给他的报纸往下一掷,一巴掌拍到案几上,面露不悦:你这也叫报纸,有什么可看的?我那时的尴尬,不亚于顺手牵羊被主人抓现行,或者你指出小区保安的不足却当场被怼。

此事过去很久,我不敢再看本行业系统的报纸。因为就连“聊胜于无”的基本要求,他们也办不到。我就奇怪了,灿烂文明古国,美丽卓越的方块字一直流传,时至今日,拎上手的报纸,却是纸质粗劣,编排杂乱,高腔大嗓门的,头版头条全是转载,其余多是耳熟能详的千篇一律,令人一见厌烦。

有时更加曲折离奇,一份好几大张,排版各向东南西北方向发展,读者一时转过来,一时倒过去,双目随之奔流,为之晕眩。

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就容易和自己和解。想起亿万百姓,一生总是随着大大小小的调整、运动...浪奔浪流,便觉阅报之苦痛乃微末小事了。

这些也仅仅是其次,假如它“好看”的话。

对不起,每一个字大伙都认识,它就是乏味。你可以挑不出它有任何的不对,它永远方向正确。它不需要照顾任何人的感受,更不需要有趣味,似乎也没有人有这个需求。因为订阅它的,大概都不是个体户。它的去处,没有随风,而是被物业保洁的拿去二次利用,卖掉了。市场挺好。

唯有它的内容可以反复利用。记得某年某月的某一期,我写了大概五百字,编辑嫌弃字数太多,我就压缩成排比句,三百字交差,倒是挺顺口,发在顶级报上。后来被某大市的一个区门户网转载,一字不差,照搬照抄,因为没有被署名,看不出谁的杰作,唯有真实的作者我感到很荣幸。

现在讲究时效,有的报甚至没有副刊和专栏,没有具名的作者,作者没有存在感,缺少动力。读者没有粘性,就更加流失。据说现在作者倒比读者多,这也许讹传,因为谁也没有统计数字做支撑,我们宁愿相信不是真的。

正因看报的人不热心,听说一个抄抄剪剪一稿数十投的个体户,很久很久都无人发觉。我祝愿他永远做下去,起码是一个谋生之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