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看鲁迅
鲁迅先生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提出过这样一种理论,他说:“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鲁迅先生认为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一类轻薄亵渎礼教的文人,实则才是中国正统礼教的坚定维护者,魏晋时期所谓的崇奉礼教,实际是用以自利。鲁迅先生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曹操杀孔融,司马昭嵇康,表面上都是因为此二人不孝,实则是借不孝之名铲除反对自己的人罢了,因为曹操和司马昭皆不属于孝子。于是他们便成为虚假礼教的祭品,怀着满腔的愤怒与不平之气,但又无可奈何,在这种极度矛盾尴尬的情绪下,他们便不谈礼教,不信礼教,反对礼教,但考究其本心实则相反,嵇康曾以《家诫》来教育其子,不希望儿子像他一样,可见他内心对正统礼教的执着。
将目光从魏晋乱世拉回到中国另一个动乱时期,鲁迅先生生活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类似嵇康阮籍的文人,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反对封建礼教,期中以鲁迅先生为典型代表,他批判中国封建礼教,批判孔子。鲁迅先生曾发表过这样一种主张,认为当时的学生应当少看,甚至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籍,先生的言论在当时自然引起了诸多非议,鲁迅先生曾发表过许多激进言论,我们会疑惑,为何像先生这样的文豪,也会有如此激进的言论?我们可以从他的这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章中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先生要反对的是荼毒人民及被不轨之人利用愚弄的封建礼教文化。当时面临着正难抗邪的现状,因此只有选择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来拔除深植于中国大地五千年的毒瘤,从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为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鲁迅先生曾这样分析中国人的性格,假如你说屋子太闷了,请将窗子打开一扇吧,别人则是万万不肯的,倘若你说那把屋顶掀了吧!那他便愿意把窗子打开了。所以鲁迅先生看似批判封建礼教文化,实则是希望重塑正统礼教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救亡图存,所以我们要学会更深层次的看待问题。
但是需要指出来的是,鲁迅先生与嵇康阮籍虽然在对待礼教文化上采取的态度是一样的,但在具体的行动选择上确实不同的。面对腐败的朝廷,嵇康阮籍选择了放逐自我,逃避现实,鲁迅先生则选择直面现实,改革图新。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铁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完全封闭的铁屋子里,沉睡着一群人,他认为外面的人是不必喊醒他们的,因为叫醒他们却又没有解救他们的办法,对于惊醒的铁屋内的人来说是极其残忍的,还是让他们在睡梦中死去更为人性。当时鲁迅先生是处于何等艰难的选择中,在后来的事实中,我们知道了先生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
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我们窥见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也从历史现实中瞻仰了先生的高洁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