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一)
《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的香港,彼时的萧红已离开她深爱的萧军,为躲避战乱和端木蕻良逃难到香港。
本就体弱多病的萧红在远离故乡的香港,特别思念遥远的北方故土。
此时她把自己对故乡呼兰河的深情诉诸笔端,用细腻饱含深情而又略带凄凉的笔触,对故乡呼兰河进行深情哀婉的回忆。
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散文诗。
《呼兰河传》虽是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萧红用自己独特的句子,都是短句子,而且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接近我们现在的语言,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然而这篇小说中包含的哲理、辛酸、讥讽并不是每一个读到它的人能悟得出,那时的萧红还不到30岁,却拥有一颗看透世事沧桑的心,对待这薄凉的世界依然满含深情。
虽是用极易通俗简易的句子,却饱含哀怨深情,满含泪水,面带微笑,略带讥讽的口吻向我们展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北方人生活的场景,尤其是女人生存之艰难,可见一斑。
整部小说基本上没有生僻字,没有难懂的语言,没有华丽文绉绉的词汇,读来像和一个妇人在平静地闲谈唠嗑,而绝不是在和一个虚头巴脑的老学究在谈深奥的文学。
《呼兰河传》又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而是每个章节有不同的故事,通过不同的描写叙述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从不同方位和人物对自己的故乡呼兰河进行各个层次的描写,从而让读者更深刻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的故乡。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小说第1章主要写呼兰河的严冬之冷,以及这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生存面貌。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说的:
寒冬的呼兰河,大地被冻裂了口子,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严寒好像冒着烟。
然后小说用了4~5页的篇幅,用细腻诙谐的笔触,详尽描写了呼兰河西二道街上的一个大泥坑子的情况。
这泥坑子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子里边。
总共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
第1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第2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
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了,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在这一部分中,萧红于平静之中说着泥坑子淹死动物的事情,实在讽刺当地居民,明明知道是瘟猪肉却自欺欺人说是泥坑子淹死的猪肉,泥坑子给附近居民带来许多麻烦和危险,却没有人想着用土把它填平,以便于人们通行无阻。
讽刺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自欺欺人。
呼兰河那里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起来就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
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地办理。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