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
1.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
>> 分离,一直是教养的一张王牌。父母惯用的让孩子“面壁”,其实也是一种分离。但让孩子面壁,是父母在变相地躲避责任——孤立、忽视、冷落和暂时不爱孩子。面壁,引发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看见,才会权衡什么方法更为有效、长远。
>> 和孩子打分离牌,父母要付出的代价很大,会给孩子制造出不安全感。被分离威胁大的孩子,只有在达到了父母的期望后,才敢主动亲近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孩子一直处在依恋饥饿中,孩子会持续焦虑,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个性和独立的自我。这样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听话”,但同时也会缺乏活力。
>> 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拉近彼此的关系,而不是疏远。在孩子做出回应之前,父母应该表露出自己拉近亲子关系的意愿,而和孩子重新联系的第一步,就是修复亲子关系。比如一起散步,一起骑车,一起玩球,这些活动只有在完整的关系中,才可能有成效。
>> 。关键在于开始的步伐要小一点,要有耐心。这种“关系先于引导”的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事情,无论是让孩子做家务,让他帮忙布置餐桌,提醒他晾衣服,告诉他不能再看电视了或者是孩子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问题。
>> 最初使用这种“关系先于引导”的方法时,我们可能会感觉有点尴尬和不自然。不过,一旦熟练以后,我们就能很好地消除掉亲子关系中的嫌隙了。擅长使用这种方法的父母,通常会先赢得孩子的笑脸和赞同,再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者命令,这样做,会取得非常惊喜的效果。
>> 2.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关系,而不是问题
>> 父母要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当孩子犯错,第一反应就是先保护好孩子的依恋情感。当平息了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气焰,修复好了亲子之间的联系后,父母随时都可以回过头来再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 孩子激怒父母的时刻,对父母维系亲子关系的能力,是个重要的考验。孩子最典型的两种激怒父母的行为,就是挑衅和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冒犯父母,比如说“我讨厌你”,甚至攻击父母,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不影响亲子关系的情况下,承受孩子的攻击。父母必须维护自己的自尊,不能让自己失控的情绪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如果任凭自己的不良情绪占上风,那也就无法继续担当帮孩子确定方向的重要角色了。
>> 有时,及时举红旗示意犯规,是个好办法。怎么举红旗?比如我们可以说类似的话:“这样不好,我们一会儿再聊这个。”说话的语气比内容重要,注意语气应该友好,不能带有威胁的意味。父母重点保护的,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关系。因此先要让自己和孩子平静下来,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再把之前的问题罗列出来,双方一起解决。让孩子归巢是第一任务,随后,才能尝试让孩子从问题中吸取教训。
>> 3.鼓励孩子流泪倾诉,而不是急着让他吸取教训
>> 父母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无力感,又要做安慰他们的天使,这是人类最精妙也最具有挑战性的角色。要想帮助孩子完成适应的过程,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流泪,学会放手,学会在意识到要放手的时候,能心怀平静。
>> 适应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给孩子呈现一堵“无力之墙”
>> 如果父母在不可改变的事情面前立场不够坚决,那么就会导致孩子逃避现实,这会影响孩子的适应过程。父母有大把的时间来解释眼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必须要等孩子明白自己无力改变眼前的事实之后,再去解释。
>> 适应过程的第二步,是体谅孩子的挫败感,并安慰他们。
>> 有时,父母可能把前面所有环节都做对了,但还是在推动孩子适应的这一环节惨败。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孩子没有把父母当作依恋对象。还有很多时候,孩子不会流泪,是因为他们的适应过程遇到了阻碍——孩子因为逃避脆弱,而留下了后遗症,他们体会不到无力感。
>> 4.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
>> 父母要做出的第四个转变,是把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转移到孩子的意愿上。一个人的意愿,是价值观形成的种子,是责任感的前身。具备各种意愿,才会产生复杂的情感。父母忽视对孩子意愿的引导,就等于忽视了孩子宝贵情感体验的来源。任何时候,父母的目标都是努力去引导孩子的善意,这样孩子才会愿意为父母变好,愿意接受父母的影响。
>> 引导孩子的意愿,意味着要意识到和关注孩子的意愿,而不是我们的意愿
>> 引导孩子变好,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教养方法,它可以让孩子从内而外地发生转变。如果是这种方法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那么其他方式也不可能有用了。
>> 5. 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行为
>> 父母的工作,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冲动情感和想法,并帮他找出起调和作用的意识元素,削弱他犯错的冲动,而不是要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去关注可以调和冲动的情感,而不是提醒他去留意酿成错误的失控情绪。
>> 6.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
>> 我们要把自己放在孩子指导者的位置上,先从最基础的地方下手,先和孩子联络感情,然后再解决问题。一旦孩子愿意和我们保持联系,我们就能引导他们了。当然,管教孩子行为的前提,是以孩子的依恋为基础。不用要求孩子对父母有特别深的感情,只要能够唤起他们愿意模仿的本能,就足矣。
>> 父母在指导孩子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时候,要给孩子正面的指引。
>> 对不成熟和不知所措的孩子来说,他们能听懂的只有具体动作,至于你说“要做”还是“不要做”,他们都会完全忽略。所以,千万不要把指令放在错误的行为上,一定要放在正确行动上,如果给孩子示范你想让他做的行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就像电影导演和编舞老师一样。
>> 教养存在个有趣的现象:越是不需要管教的孩子,管教方法对他们来说会越有用;而越是需要管教的孩子,常见的管教方法反而越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