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说几种语言?
Espranza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6-12-06 22:32
果实成熟,从树上掉落,和树便没有任何关系,人人都可以享受果实的美味,而无需在意它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 ——题记
看了这个关于17岁少年学20门语言的视频之后,我也想聊聊自己学语言的心路历程。不敢称自己是一个好的语言学习者,但是进入大学以来确实对语言产生了些兴趣。
要说兴趣,可能先不会从中文,英文讲起,倒是要先从韩语讲起。
因为接触,有了兴趣;因为兴趣,一直接触
我有一个妹妹很喜欢韩国的明星。高中的时候,跟着她看了不少韩国的娱乐节目,听了不少的音乐。韩国的音乐有一种收敛的奔放,韩国的娱乐节目能够一下子抓住人心。韩国的偶像剧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帅哥靓女,他们以一种很温和的方式残酷地反应了一些社会现实,我能够从中找到很多共鸣。当时的我只是觉得喜欢自己所见所听的东西,但是韩国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大学的时候,有一次看到校选课里面有韩语,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了课。也许我当时把学语言当做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虽然韩语老师很温柔可爱,但是依旧提不起学韩语的热情。
有一次,因为老师身体不适,班里来了另一位老师。这位男老师穿的竟然是韩国传统的服装!我当时就震惊了。我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在异国他乡如此自信地穿上自己国家的传统衣服。他的中文发音虽然不是很好但是说的很流畅,人也很幽默,我对这位老师怀有深深的敬意,当我知道他在我们学校教历史的时候,这样的敬意就更深了。
第二年,学校因为某些原因不开设韩语课了。不过,班里却来了一个韩国同学。哈哈,终于有机会秀一下韩语了,还记得说得第一句韩语是“你叫什么名字”。这位朋友虽然对我学韩语没有什么帮助,但是他让我在班上有了说话的朋友。
那位历史老师也在上一门韩语文化的课,在寒冷的冬天,他还是穿着看似单薄的传统服饰。虽然自己只是抱着旁听的心态去的,最后却被凑数拉去做了演讲,还和韩国同学分到了一组。这个韩国朋友和我见过的大多数韩国同学一样,很有礼貌但是不好接近。当时的我可能还不够脸皮厚吧,学过的韩语怎么也开不了口。
有一次,玩微信里面关于添加附近朋友的功能,神奇地添加了一位韩国朋友。他和我在学校里见过的一些韩国同学不一样,他们不太喜欢上课,有一个自己的圈子。这位韩国朋友中文很棒,好像有很多中国朋友,他也很喜欢中国,很喜欢交朋友。因为他,我还认识了一个韩国女孩,她从韩国休学到中国来学中文,她还看了我的毕业大戏和我一起爬了香山。另外两个韩国朋友认识得就更加巧了,一个韩国朋友在大洋彼岸,我们认识同一位老师,而那个同学在我喜欢的大学读书!另一个韩国朋友,还是从别人发的朋友圈认识到的。别人不过是调侃韩国人交友方式真是清齐(在厕所里贴寻友启示),可是我却因此认识了一个很真诚的人(还确实得感谢他的无心插柳)。这些韩国朋友让我有了分享的勇气。
我可能并没有学习过韩语,只是有很多机会一直在不断地接触它。
语言本身的兴趣
(一)文字的兴趣
学过一学期的拉丁语,除了还记得《圣母颂》怎么唱,记得《一仆二主》里面演的博士时不时说几句拉丁语,其他的东西估计也忘光光了。对文字本身兴趣的发现并不是学习英语、法语,却是一个外国老师滑稽地用中文教的拉丁语。
法语属于拉丁语系,这类外语有一个特点:准确。中文可能一个词就可以代表过去、现在、将来,适合所有人称。就拉丁语来说,名词就有单数、复数,阴性,阳性,还有6种格,而且不同的名词这些变化还不一样;对于动词,表示一个意思的单词就可以有上百种变化。
法语很多写法和英语很像,由于变化比较多,常常感觉头疼。可是到了比法语复杂地多的拉丁语,却好像来了兴趣。但是这兴趣并不是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说实话,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基本上一半都是迷糊的。
老师每堂课会布置作业。给你一篇文字,让你去翻译,还要找到里面的名词和动词,说明他们的属性。就在辞海中查找单词,琢磨属性的过程中自己渐渐来了兴趣。以前认为杂乱无章的词其实都有规律所在,寻找规律便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而这样的乐趣好像也只有自己能懂。这次的成绩我能很自信的说,4.0是没有问题的!
文字也是一个很有规律的东西,寻找规律的过程会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快感。留给自己一些空白的时间思考可能比听上好多堂课都重要。
(二)发音的兴趣
发音的兴趣来自于多种语言的接触。作为一个学外语的学生还是很幸福的。我们宿舍有三个学日语的妹子。平时在我们宿舍随时都可以听到她们用日语的感叹,尤其跟着对床的妹子听来了好些口头禅。这样的感叹词还真是能够很好的表达情绪。在整个走廊,也认识了除了日语,还有德语、法语、俄语系的朋友。偶尔同她们学上几句,都快要飞上天了。
可能自己对声音比较敏感些吧,所以对一切关于声音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记得大三的时候选了一门叫做“音韵学”的课,当时觉得会教与发音相关的内容,当自己去学的时候才发现被名字给骗了!老师只是简单提提发音,他说关于发音标准的是语音学,而音韵学是关于中文的发音是如何演变的,像是在学历史。曾经一直以为中文的发音不就是看拼音嘛,很简单,学了音韵学才知道拼音是后人创造的,而在古代是用字来拼字,根本没有拼音。哇,中文真是太深奥了,真自豪自己是中国人。在这个课上我们还经常讨论方言,比较不同地方发音的区别。后面自己去图书馆,发现了很多研究方言的文献,原来真的有很多人对这个感兴趣。
慢慢发现发音还是有很多规律的,比如说发音都会学元音和辅音,重音,音调。有的语言在元音分的比较细,比如韩语,有的语言在音调上比较细,像粤语。在大四上学期,为了更多地感受不同发音的区别和联系,跑去旁听了日语、西班牙语、俄语,还搜了各种语言的微信平台,像什么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蒙语、藏语、满语、粤语、德语等等。不过由于自己还选了其他的课,渐渐地,自己的精力也开始呈现透支状态,与其什么都学不好,不如学会放弃。
于是我多语言的学习终止,但是至此以后,我对语言好像没有那么恐惧了,我知道他们都有很多共同点,想要学肯定是能够学好的。
(三)语言背后的力量
文字和发音只是纯粹的兴趣,有意思但是并没有太多的意义。重要的还是语言背后的力量。学习这门语言有什么用?
学习韩语让我交到了好朋友,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的音乐,让我有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学习拉丁语,《圣母颂》不仅仅只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我学到了很多有哲理的话,我知道法律从希腊那个时候就有了,我发现了很多大哲学家。
要说到中文和英语了,这两门算是学得久的语言了。曾经的我对中文很恐惧,尤其是写作文的时候。我渐渐开始喜欢上语文竟然是在复读的时候,那个时候能给人带来力量的文字其实是卷子上的阅读题。而英语呢?初中确实尝到了学英语的甜头,我们的英语老师很注重发音,而且还会教我们英文歌,有段时间黑板上每天都会有英语名言,连科目也是英文版本的。那个时候学习英语是快乐的。可是到了高中,当英语变成了应试,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兴趣了,只能靠吃老本。大学之后,大部分的英文课依然让人绝望,不过感谢英语,让我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让我有更开放包容的心态。
学语言就像是打游戏,只有熟悉了游戏规则,并很好地运用规则,才能在游戏中称王称霸。可是如果你对这个游戏不感兴趣,无论如何也打不好这个游戏。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课上得多么有趣(虽然这个是产生兴趣的一个来源),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趣,毕竟每个人兴趣不同。
看了视频, 觉得演讲者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他会说几国语言,而是他通过语言去了解了不同人不同的生活,语言对于他来讲是有趣的。当然这只是他的方式。
语言是一个渠道,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是说语言的人让它有了意义。学习语言收获的是感动和力量,最终学会的不是语言而是生活。
也许有些语言并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老师也不是我们选择的,但是为什么把学习语言想得很复杂?为什么学习语言非得要升到个什么境界?不如去留心一下,通过学习语言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至于最终学得好不好,功到自然成,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生命之书》(写在文后: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每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交集,各自安好才是真。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很难得了。《道德经》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岂是字面上的肤浅理解,需要多高的道德境界才可以达到,我们需要透过形式真正看到本质,同一句话可深可浅,如何理解显现不同的真心。但请相信,即便是没有联系,连接却一直都在。
如果你真的想向我请教什么,不仅仅只是当你有问题时想起来问我,在平时也关注我的动态,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那比你问我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太多,这是我所给答案的来由,离开这些什么都不是,甚至即便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我。
诗和美景并不在远方,生活早已呈现无与伦比的精彩,只有细致入微的体验者才能发现。否则,即便粗糙的你走到天涯海角又如何?
因为虚幻的想象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忽略自身成长应该有的独特轨迹,又将会得到什么?
或许我们最终才会发现,我就是那个美景,我就是诗,祝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