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 彻骨 断肠——品读《诗经》之《国风·邶风.击鼓》
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写在纸上的,都是唱出来的。飞流直下的跌宕起伏,珠落银盘的清脆回响……先秦的人,活得极亲近自然,极有天性,高兴了唱,痛苦了也唱。纵恸有万种,惟征夫之恸,彻骨,断肠。
【原文及注解】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阔:远离、
⑩洵:远。
【译文】
战鼓敲得咚咚响,奔腾跳跃练刀枪。国人挑土修漕城,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联合陈国与宋国。不许我们回家乡,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哪里丢失我的马?让我哪里去寻找?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想要生还难上难。可叹生死长别离,山盟海誓成空谈。
恸, 彻骨 断肠——品读《诗经》之《国风·邶风.击鼓》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一场战争打响,他是主战国队伍里的一个小兵,踏上茫茫征途。韵脚字"兵、行",平声庚韵。ing音,先发i音,上下牙齿几乎接近,舌尖抵在下齿背,气息从扁扁的空隙硬硬挤出来,然后舌根抬起、抵住软腭发后鼻韵ng。"踊跃用兵""我独南行",长读韵字"兵",沙场上战鼓隆隆如在耳畔;长读"行",征夫被迫离家后日夜跋涉的那孤独的背影,声声痛哭,回响在原野的上空……
第二章的韵脚字是"仲""宋""忡"。想象一下,如果说在第一章,征夫痛哭还因时因地会有些遮掩 ,第二章的恸则是毫无遮掩的,ong韵有它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开阔,通透,宏大。为什么呢?征战多年,归期遥遥。终日忧心忡忡,绝望之恸啊。长读韵字,恸彻心扉。
最后一章,连用四个"兮"。吟诵规则中讲究古文中的助词"兮"都需长读,i的发音部位的特点(同前文),拖长,征夫痛到力竭、气若游丝……彻骨,断肠,在暗夜,在白昼,在荒野,在军帐……时而嚎啕,时而低回,从未止息。
征夫之恸弥漫了整部《诗经》,卫国的风,千年不息地吹,吹红了我们的眼,吹疼了我们的心。
恸, 彻骨 断肠——品读《诗经》之《国风·邶风.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