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本周我阅读的书目是智效民先生的作品《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我想,作者要写胡适,还要写他的朋友们,这一定是对胡适有着很深的了解才能着手创作这本书。我专门搜索了智效民先生的资料,他194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而胡适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已赴台湾,二人应该不会有什么交集。不过,作者的言语给人的是一种朴素平实的感觉,仿佛就像和老友胡适深切的对话,叙述着他们的传奇故事。
胡适先生乐于与他人交朋友,人们也愿意有胡适先生这样的朋友。这也算是胡适的朋友遍布社会各界的原因吧,于是,作者便分别从教育、政治、科学、文化这四个方面向我们讲述胡适先生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
言归正传,我所要探讨的并不是作者与胡适之间的联系,而是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的治校理念。
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是近代教育萌芽的时代。这时候便有很多留美回国的中国学生希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胡适和他们的朋友们便是如此,深深认识到发展中国的教育对拯救中国于危难的重要性。但是在那样政治动乱的年代,保证一个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可是一件难事。从胡适先生和他这么多位校长朋友们身上我便感受到了,治校如治国。
为什么我会说“治校如治国”?大学的校园,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治理社会的是一国之君,管理学校的便是一校之长。而且管理好一个学校还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共同促进。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首先就是修身,国家主席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治理能力,才有资格成为国家元首,校长也是如此。其次,便是有一套学校的制度。就像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样,很多校长的主张都是学生自治,在学校中成立学生会,由学生自己决定一些校内问题。潘光旦校长给学生自治会分了三种形式,一是在学生个人与团体方面做些修齐工作的;第二,是替学生大众办事的;第三,是由校外势力支配的。在这三种当中,只有第一种能真正称得上是学生自治会,学生们独立的决定校内事务,培养独立民主的精神,也能让学生关心公众幸福,承担共同事务,明辨是非。成立一个良好的学生自治会,自然是建立一个稳定学校所必要的内部条件。
管理学校的另一大重要条件就是基础设施和师资了,这是每一个校长都相当看重的一点。作为一个学生,自然是深受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强之利。有舒适的学习环境,自然让人心情愉快,也能吸引各地的学生前往就读。在书中所介绍的校长中,最看重这一点的莫过于罗家伦校长了,他一上台便开始淘汰机关冗员,提高教师的待遇,许多教授都乐于来清华教书,自然也就提高了清华的办学能力。罗家伦校长积极健建设学校的基础设施,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清华图书馆了,杨绛先生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爱清华图书馆》,由此可见清华图书馆大道建设是多么成功。
最后,我要说的便管理学校的外部条件了。还是以国家作为比较的对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能让国家和平富强,有相互交流能让国家共同发展。就学校而言,若社会没有一个学习的风气,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人民的支持,管理学校自然也是难以实现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校长,不断充实学校的内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部环境的不足,民国时期的教育才得以慢慢起飞。
对校长们怀着深深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