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言四句诗的尾句一定要押韵?
诗是韵文
不押韵的东西不叫作诗。不管是几言诗,都是一样。
押韵在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的状况下,实际上最早出现的是“句读”的作用,告诉读诗者诗句在哪里停顿,类似于“之乎者也”这些虚词所起的作用。而不断使用同韵字在对仗平仄的前提下,会大大加强诗词语句的节奏感。哪里开,哪里合,哪里高,哪里低,哪句是半句,哪句是结尾,都是通过音律变化来实现。
举个例子。在没有标点符号情况下的五绝: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作品
注意,真要在古时候刊印,那是竖着排列的,而且分行后是从右往左的,一个没有读过这首诗的人拿到这页纸张是什么反应?是懵逼的,古今中外的人都一样。但是我们如果朗读出来,自然而然就会发现“流”,“楼”押韵的位置为关键点,从而理出这一页文章的正确读法,得出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面是标题,后面是作者介绍。
这还只是押韵的一个“句读”作用而已。
不押韵,读者就像没有眼镜的近视,根本无法知道作品是要表达什么,无法领会诗人充沛的感情,如何能被作者感动,和作者一起鼓与呼?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规则。找不到韵脚,那就不要写诗。可以用其它短小精悍的文体来抒发感情。我们可以离开诗歌这个场所,写散文,写段子,写金句一样可以抒发人生感悟,不浪费自己偶然得到的好句子。
五言四句诗
五言诗出现较早,但是早期是古风形式出现,到后期在宫体诗中逐渐出现四句一“绝”的格式,也就是四句一般为一小节,是可以换韵的最小单位。因为押韵,至少是两个偶数句尾字韵部相同。所以,要押韵,至少是四句。
后来把这四句一段单独提出来成为“短、平、快”的绝句形式。而遵守近体格律诗平仄格式的五言四句,我们称之为“律绝”,也就是通称的“五绝”,不遵守平仄格式的通称为“五言古绝”,包含在“五古”(五言古诗)的分类下。
五言四句,就是五言律绝和五言古绝两种形式。
而绝句因为刚好四句,是押韵的最小单位,同时因为“句读”的作用,所以在偶数句句尾是必须押韵的,就是二、四句尾。
第一句也可以押韵,但是第三句绝对不能押韵。韵脚字相当于句号,第三句那里是半句话,只能打逗号,所以禁止押韵,而且平仄声调也必须和韵脚字相反,以示区别。
比如《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三句“目”不但不押韵,而且是仄声,与“流”、“楼”平声韵区别,这是律绝。
比如《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句“翁”不押韵,是平声,与“绝”、“灭”、“雪”仄声韵区别,这是古绝。
不要小看五言诗,诗的结构是精巧的,音韵是有节奏的,内容是完整的。
五言四句诗,句尾一定是押韵的,否则就连诗都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