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尽世间经典人物想法

李白、杜甫和高适的真实关系

2022-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菡魂唐风

李白最后一次怅然若失地离开了长安,继续开启了他云游四方的旅程。古代旅游是很烧钱的,即便唐玄宗给了李白一大笔钱,但也禁不起他长年累月游山玩水。〝皇帝赐金〞只能算是一项临时性赠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李白中晚年可能还曾经商,开过铜矿铅矿,这一点倒是〝子承父业〞。

天宝三载(744年),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去王屋山寻访华盖君,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好像有把好孩子带跑偏的节奏,可是到了地方才知道华盖君已不在人世。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一带,他们两人在这里还遇到了边塞诗人高适。因为自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至天宝七载(748年),高适一直长期滞留于宋州。直到天宝八载(749年),高适才获得封丘县尉这样一个小官。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高适《古大梁行》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杜甫《遣怀》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李白《梁园醉酒歌》

天宝三载(744年)秋天,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个视金钱如粪土的诗人组成了盛唐〝三星堆〞组合,游历于梁宋间。估计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十几年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当年在梁宋等地一同游玩的旧友高适,竟然间接地把李白送进了监狱。至德二载(757年),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幼年丧母,由异母兄唐肃宗亲自抚养,唐肃宗甚至睡觉时也会把这个弟弟抱入怀中)兵败李白入狱,而朝廷派来讨伐永王李璘的〝大将〞正是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仓皇西遁,禁军于马嵬驿发动兵变,大唐贵妃红粉成灰。自此,唐玄宗和唐肃宗〝分道扬镳〞,高适则随李隆基前往成都。至德元载(756年七月唐肃宗改元至德)十一月,永王李璘叛乱。同年十二月,高适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

我们看到高适在一年之中官职跃了十八阶,由左拾遗(从八品上)升到了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从三品),堪称官吏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高适完成了仕途的骐骥一跃呢?原因是逃往成都途中唐玄宗发布了一道诏令,让各路藩王起兵勤王。高适向唐玄宗直谏这种做法不可取,风雨飘摇的时局下,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领袖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去平定叛乱。如果这个紧要当口把这个命令下发,各地藩王不但不会到成都述职,反而会各自为战,甚至会撼动太子地位(此时唐肃宗李亨已经称帝,只是唐玄宗和高适还不知道)。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唐玄宗仍旧孤注一掷,仍任命李璘(只能算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文艺青年,不谙政治权谋)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四道节度使,江陵郡(荆州)大都督,坐镇江陵。

后来,唐肃宗听说了高适力劝唐玄宗这件事,认为高适是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才,于是便派人将高适从成都调到自己临时的驻陛之地――灵武。高适认为永王李璘的部下都是忠于朝廷的,初衷并非反叛。他们之所以跟着永王李璘摇旗呐喊,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唐玄宗的勤王诏书。只要到了前线,向永王李璘的部下们明陈当下的情况,现在掌控大唐帝国的话语权是皇帝您,您的皇帝老爹早已经退居二线了。这些人定会审时度势,永王李璘的叛军定然瞬间溃散。唐肃宗暗喜自己发现了一个被皇帝老爹埋没多年的人才,当即认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接下来更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唐肃宗命高适与江东节度使来瑱会师安陆,安陆偏偏又是李白第一次当上门女婿的地方。李白的人生信条是――今日你对我爱搭不理,日后我让你高攀不起。〝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些诗句都能体现他的这一人生信条。李白听闻旧友高适此刻混得有点让人〝高攀不起〞了,于是就给高适写信,请求旧友在皇帝面前为自己开脱罪责。没想到高适对李白的请求竟是〝爱搭不理〞,坚决不趟这池浑水。当年三人同游梁宋,高适顾及的是杜甫的面子,并不能代表高适对李白有多么〝欣赏〞。

高适出身渤海高氏,杜甫出身京兆杜氏,三观相合又同样出身于高门厚第的两人惺惺相惜。高适和杜甫不能拼爹,却可以拼爷爷。高适爷爷高偘曾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平原威公,死后追赠左武卫大将军,陪葬乾陵。杜甫爷爷杜审言文章四友之一,唐代新格律诗的奠基人,杜甫曾说〝吾祖诗冠古〞。李白对于高适而言,只能算是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偶像而已。

李白给高适写信的时候,一定是满怀希望。李白与高适相识的纽带人物是杜甫,李白与王昌龄相识的纽带人物是孟浩然。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通过孟浩然相识的王昌龄与李白有诗文唱和,那么李白一定认为通过杜甫相识的高适定然会帮这个忙。王昌龄与高适同是边塞诗人,两人未必都是诗风雄浑性格洒脱,即使相同诗风也不会千篇一律。同理,更不会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现象。高适毕竟不是王昌龄,迷弟杜甫的朋友未必是自己的迷弟。如果杜甫在场的情况下,说不定事件还有些许转机。高适对李白的态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一条铁的定律――任何人都不要高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分量,李白尚且并能免俗,朋友的朋友和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事实证明〝原则哥〞高适选朋友的眼光的确经得起考验,杜甫在关键时刻站对了队伍。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所累入狱,杜甫却于这一年风尘仆仆地投奔了当时驻陛在凤翔的唐肃宗,杜甫的政治觉悟明显高于李白。〝原则哥〞高适,认为出身商人家庭的李白没有人格底线――口袋里有钱的时候就挥金如土,山穷水尽之时就当上门女婿。两次给相门当上门女婿也就算了(第一次算是彻头彻尾的赘婿),关键是政治觉悟太低,认不清时局的大体走向,国难当头居然给〝反贼〞唱赞歌。

我个人写了首短诗来概括高适与李白的关系:

沉默和高歌有什么两样

不可回避的细节

一切都与叙述无关

我们再看一下,杜甫对李白的态度。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写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我们看到杜甫对李白的崇拜热度仍旧未减。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便为永王李璘翻案。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馀〞。我们看到了唐代宗为永王李璘案平反的同时,也打算重新起用李白为左拾遗,但此时李白已不在人世。广德元年(763年),杜甫写诗〝由来强干地,未有不朝臣。授钺亲贤往,卑宫制书遥〞。继代宗为永王李璘案平反后,杜甫又写诗向世人证明:李白当年无奈卷进永王李璘案,他是受了时局的裹挟。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中,仕途混得最好的是高适。高适在坚持原则与底线的基础上,仁爱中甚至要带点锋芒,所以他人生最后十年里,仕途混得如鱼得水。李白太过锋芒毕露,杜甫的政治觉悟高于李白,关键时刻他总能站对队伍。杜甫的性格太过大爱有时甚至会牺牲自我,成了他仕途的拌脚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