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你我心中都曾有个少林:读《少林很忙》

2018-10-12  本文已影响18人  教书匠陈浩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每个男孩子儿时都曾迷过功夫,都曾有过去少林学功夫的梦想。但大多数人都不曾实现过,甚至早早地就断绝了这样幼稚的想法。而美国男孩马修•波利,却真正走进了少林,成为了少林弟子。

1992年,他还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在这样一个“严谨而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马修已经在自己的“毛病清单”上搞定了“愚昧无知”;但是“胆小懦弱”

、“还是个男孩,没有成为男人”、“思想迷茫、不知走向何方”这些毛病还一直存在。因此,他开始痴迷功夫,想“再找个高水平的专门机构,把像我这样骨瘦如柴、不足百斤的胆小鬼变成一个蛮横的恶棍。”另外,“如果正好也是宗教机构的话,那我在此过程中可以顺便把‘思想迷茫’这一毛病改掉。”

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去少林寺学功夫!

那时候,少林寺在西方已经很有名气,但马修问遍周围的人,没有人知道少林寺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少林寺是否还存在。并且,当时中国还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更没有开始让世界为之震惊的经济腾飞,在马修父母的眼里,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生活和安全都没有保障的化外之地。但家人没能阻止他的决心和行动,他固执而勇敢地告别了家人,离开了现代化的美国,来到了河南群山中的少林寺,开始了“一个美国人在新中国的奥德赛”。

2007年,马修•波利出版了这本关于在少林寺学习功夫的回忆录。在书中,他记录了2年里在少林寺的学习历程,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描述了他的见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即使是一个中国读者,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也几乎是一场发现之旅。

读了他的书,我才知道,传说中的一些少林绝技是真实存在的,譬如二指禅、铁裆功。在少林寺,许多痴迷武学之人终其一生在修炼,以超出常人的勇气与方法锻造一门又一门的绝技。修炼的过程充满汗水与智慧,也有许多神秘之处——譬如配合特殊药材的使用,能使习武者的手臂变得坚硬如铁。这一切,外人不得而知。

读了他的书,我才知道,现在的少林寺其实是文革结束后重新建设的。在大动乱时期,僧人被驱逐,被迫还俗;传统武术成为糟粕,被摈弃。待到重建少林之时,许多人已经消失,许多独门绝技也彻底失传。作为传统技艺,武术可能比文字更脆弱,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老舍先生那篇著名的小说《断魂枪》。

读了他的书,我才弄清楚少林寺与塔沟武术学校的关系,才了解少林有武僧与文僧之分别,才明白永信大师对少林寺真正的价值之所在……这一切,通过读一本外国人的书才知道,我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书名为“少林很忙”,我想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本人在少林寺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快节奏的,每天7小时以上的练功的确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增多,少林寺僧人与习武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参与各种比赛与表演,日渐远离了青灯古佛的清静之地。近几年来,关于少林寺的负面话题越来越多,其原因大概也与此有关。

在这本22万字的书中,我们不仅能读到少林,还能随着作者的笔触去观察和体验当时的中国。少林附近的农村、登封县城的医院、几个省市之间的旅途,作者如实地记录下了他所看到的中国与中国人。少林寺里面的官员、寺外的农民小贩、各处来学武的男孩、城市的年轻女性,他们有的淳朴,有的丑陋,在与他们的相处和“斗争”中,我们能发觉当时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复杂心态,也能从那些普通人的身上看到我们所共有的优秀品质和民族劣根。

虽然作者在后记中说“尽可能少地冒犯十多亿中国人”,但他的笔下依然有不少地方让我觉得刺眼,那种发达国家面对落后地区的优越感——有时候就是赤裸裸的嫌弃——很容易让我们中国读者受到刺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正是纪实作品的应有之义——它不仅实录客观生活,也在实录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如何面对这种情感与态度,我想任何一个有着基本理性的中国读者,都能够正确地处理。

令人欣慰的是,当马修•波利在21世纪再回中国时,他的惊讶与20年前有了本质的不同:不再是“这里怎么会这样”,而是“这里居然这样了”。而少林寺,一代代的习武者仍在延续,并且更加忙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