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感受】第11周-太高能!高效积累之一
〇、写在前面
上上周的课程内容能量实在是太高太高太高...药山大神回去下午重新听了三遍。我也是一直想重复收听来反复体会。这样的内容一定要不断的整理和总结,才能真正的消化成为自己的内容。
一、目的:为了积累
课程的第一部分一直在讲解积累。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部分是导入,不过导入的方式是从大家都知道的方法论的模型开始的。另外也是在明确我们的目的,做后面的是为了啥。其实也说清楚了另一件事情:你能得到什么。
我在尝试按照永澄的方式来解构课程,所以这个时候自己也是在训练分心学习。不仅仅要学习内容,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顺便学习一下课程设计和举例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是不是自己在以后的分享设计环节也可以这样呢?
时候自己的另外一个分心是想到了用大家都知道的一些模型作为引入也是一个办法。不一定非要是现实世界的很简单的案例引入方式。
通读视频内容之后,自己现在再回来看这部分,觉得这里的阐述是非常必要和精准的。自己对于积累的理解和积累的输出的理解又有了加深的印象。
在学习之前,我也是非常认可积累的重要性,但是这里自己做的并不好,因为不知道要如何进行积累。感谢永澄的内容,解释了自己非常大的困惑。醍醐灌顶啊!
二、积累方式的引入
其实在引入积累的概念之后,内容在继续分析积累,从积累的方法入手,讲解背后的逻辑和错误的案例,最后引入到了积累的一个重要心法。
这一章节,永澄用了更多的方法,让这部分的结构更加的清晰并且易于理解。
上来就是一个讨论,让大家说说自己的积累方式,互动,激发旧知,因为在个人成长的领域里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积累的方式,激发旧知,引发大家的思考。
然后举例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反例进一步引起听课的人的兴趣,大家对永澄的错误肯定很感兴趣,并且通过这个反例直接导入新知。导入永澄对高效的理解。
再然后扔出了两个模型(单次收益与半衰期关系的二维矩阵的模型、无效积累循环)
通过错误引导到正确的方式:刻意训练,并且举例到了现在的很多自己领域内的大师的案例。
然后丢出五大招,一个漂亮的并行心法,并且采用了山神最爱的长短句顺口溜。
高!实在是高!
回到内容的本身上来,积累的方法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做,得到的效果千差万别。这种差异如果可以被捕捉并且分析,形成标准的方法论,并且可以被不断的实践。理论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其实在这里,永澄不仅仅在强调重要性,更多的是在对无法做到高效积累进行分析,期望找到原因,分析出方法。更多的还是在意识层面的认知问题。当然,意识是可以引导行动的,经过这里的内容,自己后续就会注意:不要盲目的同时开始那么多的内容。因为:即使你懂得方法论也在不断的坚持做。在同样的时间内主动要求完成太多的事情,如果为了完成,必然会降低标准,牺牲质量。
三、无处不在的刻意训练
为了得到高效的积累,我们了解到要进行刻意的训练。刻意训练的第一步其实是要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必要性并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我第一次听这一部分的内容的时候,是在国庆的威海之行。那个时候知道了后面的内容,但是这里为什么永澄要加上刻意训练的内容呢?
我的理解是以下几个方面
1、逻辑是通顺的:很多人不知道在三步曲和积累之间的关系。中间仿佛也是缺了一层,如果用刻意训练来解释,是非常符合逻辑的。积累是要通过刻意训练来实现的。而如何提高积累的效率,并且提升刻意训练的质量呢,后面的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2、进行心理建设:学习的方式对我来说可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这件事情为什么那么重要,很多人并不理解。这里其实是在为后续的内容做浮铺垫。而这里给出的心法也主要是在意识层面的内容,在思想上先统一认识才能在后续的行动上更好的跟上并且没有更多的问题。
在这部分的五个知识点,永澄还是经典的课程开发的方式。每一个部分都有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入,内容显得很平易近人,也没有那么的枯燥,变得很生动有趣。
关于刻意训练,其实也震撼到了我。因为我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
3.1、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
其实舒适区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当我们不在舒适区的时候,我们不断的积累和学习,其实一个潜在的目的是扩大我们的舒适区,当我们变强大,原来不在舒适区的内容变成舒适区之后,又要毫不犹豫的离开舒适区。
因为自己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做运营类的工作,曾经对于一些已经成型的内容,自己是很不愿意去打破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直在舒适区的一种表现。自己需要警醒自己,走出舒适区,不断的持续精进。
其实自己还会有另外一个状态,特别是面对新鲜事物时,会进入恐慌区,自己之前给自己的定义是偏保守型,后来发现可能是自己的学习区的范围太窄,恐慌区太大。身边有一些朋友对于完全陌生的内容就不会产生类似我的状况。所以这一部分的学习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了解到自己的恐慌区的存在,要扩大自己的学习区的范围,让自己持续精进。
3.2、危险的自动完成
如果说舒适区的存在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话,自动完成应该就是实际的表达方式了。按照永澄的说法,如果自动完成了,自己可能停留在60分的水平上自己还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虽然我在一些方面会持续的思考和优化,但是在其他的很多方面,自己是希望自动完成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动完成的背后其实是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显露出来了一个弱点,就是代表着不再继续精进。当然,这两者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并不能一味的说什么好什么不好。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是需要把内容流程化的,但是流程化并不是终结,要定期进行监视,不断的反思。另外一类事情就不能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要让自己时刻有这样的意识,远离自动完成!
3.3、有失才会有得的短期利益
其实这也是一个规律了,在这里强调是为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吧。
自己身上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前一段时间嚷嚷着要学习新的输入方法。结果最终放弃,核心的问题就出现在了对短期利益的预估上。我正常的输入方法一分钟大概在100个字多一点,为了训练新的方法,甚至一分钟都不到30个字,而自己又处在一个快速的输出和成长的阶段,一开始自己告诉自己可以接受,尝试着慢慢的调整,但是实在是短期利益的骤减损失太大,最终自己选择暂停这个计划。
我不认为自己当时要学习是不合适的,也不认为自己的暂停有问题。问题出现在自己的预估不足和对短期利益的损失的弥补措施的不力上。
如果对于自己着急完成的内容能够有其他的高效的方法来替代,其实是可以继续训练下去的。
3.4、大量重复性训练
这是一个心理准备,心理建设的过程。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也告诉自己要走出舒适区,避免进入恐慌区。同时客克服掉自动完成,在大量的重复训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断的思考和调整,利用积累的方式进行实践,最终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另外,这里强调的是“训练”而不是实战,毕竟在实战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学到的内容甚至还有一些不是学习中重点的内容比如说:实战技巧、甚至运气等等周边因素都会影响到结果。
比如说如果是学习项目管理,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针对错误的内容我们可以去思考知识点是什么,自己为什么错了,是不是知识点不牢固,如何巩固等。
而实战自己回想着如何保证在规定的时间拿到更多的分数。不会做的题目不再考虑知识点,而是想办法让自己把题目答出来等等。整个状态完全不同。
3.5、持续获得反馈
不断的反馈能持续的激励自己继续做下去。
以上的几点基本都是刻意练习里需要做好心里准备的内容,这部分真是非常符合我胃口的开胃菜。
3.6、尝试使用工具:自我检视清单
自我检视清单是一个轻量级的工具,自己可以尝试使用,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进行反思,进入高效的积累状态。
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域,让自己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有多长时间,自己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在多大程度上,自己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在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得到反馈?
四、高效积累三部曲
4.1、思考任务结构化
在做事情之前都要做一下规划,但是规划怎么做,按照什么思路来做,做起来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永澄都给了很详细的解答。
这里开门见山的提出了高效积累的三部曲还是很抓人眼球的,特别是之前已经做了那么的铺垫。
在这部分内容里,还是用到了提问的这个方法和学员进行互动,并且拿出了之前的思考模型用来激发旧知。
对于项目管理的知识讲解真的是言简意赅,一击致命。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了项目管理的本质。围绕着本质做了部分有针对性的展开做到了让小白用户看到这部分内容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理解,并且产生了强烈的尝试欲望。
之后的内容用自己的模板以及生成的实例来讲解,非常的具有说服力。
在这部分,其实核心的思想是利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做计划的思考。什么是项目管理呢,其实就是“调配资源、实现目标”八个字。围绕着“目标”和“资源”又会衍生出需求、目标、目的、成果;活动、风险、保障等内容。永澄给出了一个出线,在主线上抓住了相关的内容组合,形成了独立的模块,这个模式太赞了!对于我和李老师针对项目管理后续的分享提供了非常棒的借鉴思路。
至于如何运用项目管理的手段来做计划,永澄自己的案例也是非常的接地气,对于简单的事情就用简化的方案,对于复杂的事情就用复杂的方案。最终得到的都是对项目的计划,交付的内容会根据复杂度的不同有所差异。
4.2、执行任务分心化
关于分心工作法,这里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充分,但是两个知识点也足够我消化半天的时间了。
关于这部分内容,上来的引入是“最愉悦的执行状态”嗯,给大家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后面的“分心工作法”也是引发了一轮互动。后续的知识点的讲解留下了悬念。然后的STAR记录法用自己的真实案例进行解释,应用新知做的很到位。
这里的分心工作法简单的讲解了“分心”“角色”的概念,并没有太多的展开,后面会继续讲解。
而STAR工作法的讲解内容给我的触动比较大,因为上几次课上完之后,自己已经开始尝试按照STAR工作法的方式来工作了。但是记录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最后就变成之前说的“自动完成”了。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记录方式,自己还需要继续实践,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另外,自己要有所侧重的进行记录,并不是什么都需要进行记录的。
4.3、总结任务规范化
这里讲解的内容就是最近在俱乐部里特别火的复盘的内容了。这部分也是启发杠杠的!
在这里的课程讲解中,首先永澄抛出了三个问题,引发大家对传统的总结回顾的思考,是属于激发旧知的环节。然后通过PDCA与复盘的比较引出了复盘。在讲解了知识的内容后,提供了自己的实际复盘的案例来应用新知。整个过程非常的自然,效果也是很明显,参加课程的人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关于复盘,我认为是积累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好像是整个过程里最后的一个保障,保障我们在事情完成后的受益最大化。这里提供的方法真的是需要好好的进行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到精髓啊!
两个小时的课程,像药山大神一样,听三遍估计都听不够,不过我认为更多的还是要不断的实践,在自己实践之后再来沟通心得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