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小序:闲话“研究生”
这个集子的名字叫做《恰同学少年》,打算记录一些我研究生时期和同学之间发生的趣事,这些趣事或多或少都和我所学的专业相关。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语言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这个集子就是用来记录我们的日常聊天时发生的趣事,有些场合往往能折射出我们对语言的思考,虽然不成体系,但胜在颇有趣味性,也是值得记录的。
在谈研究生之前,我想先说说大学。
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老师们是否还会这么说,“上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但是想想就知道了,现在“内卷”这个词这么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内卷现象,上大学又怎么可能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呢?我在这里就是想给大家提个醒,要是认为上大学很轻松,很清闲,那就错啦。上大学并不是个轻松的事儿,也确实不应该是轻松的。
和“大学”不同,在上研究生之前,我们对研究生的生活所知甚少。完成了高考就能上大学,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就能读研。但是这两场考试,又是不同的。
首先,从高中迈入大学,我们普遍认为这或许是一个人一生中的“转折点”,性质大概和鱼跃龙门差不都。为了完成这一跃,我们有富有经验的老师领着,有各种高考真题和试卷作为实战模拟,有家长、朋友的陪伴,甚至是全社会的关注。高考考生就像是“大熊猫”,学校会给高三的学子特殊待遇,家长也会格外小心。从吃什么,穿什么,安排怎样的课余活动,都有各方来贡献攻略。可以说,高考不是一个人的战争,是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共同作战。
从高中到大学,对每个学子来说,都是生活方式的全面改变——去离家更远的地方,和家人离别的时间更久,认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结识和自己有更多不同的人,学习更专业的知识,考试的方式也不同,课堂的组织形式也不同,师生关系更加松散,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上大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跳出之前为我们所熟悉的“舒适圈”,尝试一个人应对自己的生活。
有了从高中到大学飞跃似的改变,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变化似乎就不再那么起眼了。再加上要读研究生时,我们都已成年,按道理说,应该能够自行思考,并规划未来。于是,我猜想,那些有读研想法的人,在检索信息时,所阅读到的大多是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而不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我想,这种更务实的讨论,多少体现了对成年人的尊重。即,给予信息的人相信你已经独自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所以不再进行过多的心理建设,直接介绍该如何实践。
但情况有时候并不那么美好,事情开始之前的诸多期待和想法,或许都是不成熟的。就如我现在,时常为自己的论文感到焦虑,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宿舍窗台上的鲜花这时候就要追问自己的初心了:我到底是怎样看待我的研究生生涯的?我在这段岁月里感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是否有感到满足的时刻?这段时间恰好读到了秦牧先生的《艺海拾贝》,深受启发。秦牧先生眼中的世界,是文学的世界,路边的招牌是“车窗文学”,可以从中学习简练地用字;姿态各异的菊花、金鱼,显示了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也因此文学创作也要崇尚多样性……秦牧先生的著作也让我思考,我作为一个研究生,一个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我眼中的世界是否也是有些不同值得发现的?
要成为一个有心人,之后就能发现,生活中确实有些有趣的事情。而研究生阶段,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输出,而不能只是满足于做一名知识的受惠者。于是,我才下定决心把这些小事记录起来。我深知个人能力有限,不敢与诸多前辈比肩,但又不想望洋兴叹,所以起笔,写下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
若能博诸位一笑,便已经十分满足。倘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大家一同谈论,更是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