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研,学习硕博驿站

从学术不端到招生舞弊,2019研究生复试你要注意这些方面

2019-03-21  本文已影响5人  765f2ea50d22

本文首发于 ”百味科研芝士“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百味科研芝士,Focus科研人的百味需求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随着2019年考研国家线的出炉,那么,依考研流程,接下来就是复试了。

一直以来,复试都是考研流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可以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是否成功被录取。因此,今年的复试同样需要被认真对待。

而在今年,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考研报考人数高达290万,较2018增长52万,增幅超20%。无论是考研增加人数还是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可见竞争进一步热化。另一方面,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其中已上国家线的考生已开始着手准备复试。然而,相比初试(笔试),研究生复试的考核形式多样,评判标准的主观成分较多,这无形地给录取结果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图源:http://kaoyan.xdf.cn/201601/10414258.html)

纵观整个复试流程,包括笔试和面试。其涉及到了高校、导师、学生等不同利益群体,这使得研究生复试在各个环节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空间。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促进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

而2019年的复试会有怎样的不一样呢?不妨通过几个事件先看下今年的大环境。

天临哥:知网是什么?

春节过后,在达到“演艺界学霸人设”的目标后,天临哥在一个直播中抛出“知网是个什么?”世纪大疑问,以致这届严格的网友将其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导等众多内情翻了遍,这个瓜就越来越大。

紧接着,北大和北电也被迫启动调查和回应,最终,天临哥的博士学位、博士后的被录取资质、他博导的职称相继不保。且鉴于其行为的恶劣性质,天临哥的多部电视剧的参演部分被切或被解约,实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的最有力证实。

而除了天临哥所涉及的单位表态之外,教育部也不甘落后,着重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严抓学位论文的质量。

可见,天临哥引起的学术不端事件,已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且已体现在相关学校的学位论文答辩上。

华工某院领导篡改考研成绩被实锤举报

紧接着,在微博用户@平凡的世界overlooker举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军等领导,在该学院2018年研究生复试结束后,篡改了8位考生的考试成绩,5人调高成绩后被录取。华南理工大学于2月14日进行回应,将涉事人员停职,并进行调查。

这个举报事件当中,最备受关注的莫过于考生的复试成绩被篡改。其中一名复试成绩原为小组第一的学生,被调分后改为了不及格未被校方录取。

据科学网的报道,该博主在投诉学校招生办后,已被改分补录(祝福)。

美国史上最大招生舞弊案

而招生的作弊事件,也接着在美国“好莱坞”上演。3月12日,美国司法部宣布指控50多人涉嫌针对大学录取的贿赂欺诈,涉案人员有影视明星、公司高管等。

此次招生舞弊案的核心人物——威廉·辛格,其名下有一家叫做“关键全球基金会”(Key World wide Foundation)的非盈利性机构,专门接收家长们的“慈善捐款”,并通过行贿的方式暗中完成一系列惊人的“入学手续”。

而辛格哥的手段主要有:一是找枪手代考,或买通考试中心帮助学生SAT考试作弊和暗中修改成绩;二是贿赂体育教练,让学生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校学习。涉及高校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

学术不端、招生舞弊,

其实质还是为了一个东西——教育

《人生七年》,这部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每7年一集,已跨越56年的纪录片,于2005年被英国第四台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当中,他们渐渐发现,精英阶层的孩子的人生轨迹和7岁时的理想大致相同,人生不说辉煌,却也让普通人羡慕不已。而纪录片里的所有平民孩子,只有一个叫Nick的实现了自己7岁时的梦想。无独有偶,一个精英阶层的孩子John,他的父亲在他9岁时就去世了,凭个人的坚持和勤奋,后获奖学金上的牛津,终稳居精英阶层。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父母的阶层决定了孩子接受的教育,而决定了孩子以后的眼界和高度,也许非教育莫属

今年的复试或许会展现前所未有的规范

当然,在学术不端、招生舞弊的事件的接连发生的背景下,教育部也没闲着,一是加强了论文审查工作,二是加强了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规范(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内容)。

(教育部发文,2019年2月27日、2019年3月15日)

而关乎美国名校舞弊案,各名校也纷纷做出了正面回应。

(斯坦福、耶鲁大学的回应)

为此,笔者认为,对正在准备复试的同学而言,目前的任务,一是保持对教育的渴望,二是相信教育部的作为,三是正确对待复试。

如何正确对待复试

一般而言,高校邀请你去参加复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能够当面考查你,判断你是否与之匹配。关于如何准备,笔者相信网上众多师兄姐的经验,会给你们不少的受益,就不过多展开了。(注:若有与意向导师面谈的机会,请一定要把握住

而在这里,笔者更想谈下如何正确看待复试,即是以一个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复试。在初高中阶段,相信各位读者对“态度决定一切”这座右铭并不陌生。事实也是如此,做事之前,态度先行,而怎样的态度,往往决定了这件事情的完成度,以及完成质量

因此,如何正确地看待复试,笔者想通过几个概念陷阱来说明。

1.初试分数高(甚至第一)=复试顺利=被录取?

举个例子。这是最近发生的例子,这位北邮女生在报考清华大学的初试中,取得了第一位的好成绩,但栽在了复试环节。为此,她怀疑复试存在不平等的环节,如性别歧视等。

随后,她表示道歉。

为此,笔者在此告诫各位:前期初试发挥的好,那只代表初试备考期间的努力,而考研时需要的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努力,而不是零散的部分努力,切勿因初试分数高而高估了自己的优势。

2.复试是导师主导,还是双向?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仍是导师负责制,而这也决定了导师在录取过程当中占有较大的话语权。那是不是导师决定了这一切呢?

显然不是,不管是录取意向,还是评判标准。

在录取意向方面。打个比方,站在导师的角度,实验室团队的女生较大,而平时实验需要搬运一些仪器,那么,这位导师不得不优先考虑的是男生,以此来满足整个实验室团队的建设和高效运作。可见,在可以选择的情况,导师的考虑是一方面,而自己的能力是否符合导师的要求也是另一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导师的需求与你自身是否合适

在评判标准方面。在流程上,复试的打分主要是由在场的几位面试官打分,而影响他们打分的最重要因素,无疑就是自身的表现了。因此,复试的一个较好表现,一方面,可收获高分,另一方面,也可弥补初试不理想的劣势,重返可竞争的优势位置。此外,导师在无特殊的录取意向的情况下,一般也倾向于青睐受众多面试官认可的那位学生

而关乎自身的表现,是不是具备出色的简历才能有呢?

事实上,据了解,站在面试官角度的考虑主要有5个:一是面试礼仪,二是外语能力,三是抗压能力,四是表达能力,五是专业知识的储备量(重中之重,须认真准备)。

当在这5点上的准备都较为充分,那么,笔者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你的复试分数不会低。

因此,在复试的过程,将自己的最好表现发挥出来,这无疑才是复试结束前我们极需去重点准备的。

加油吧,准研究生们。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