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之大禹治水(治水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相)

2020-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江苏韦七哥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常被现在的人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有敬业精神,干事业就不要儿女情长。要一心扑在事业上,持之以恒,必有成果。大禹的治水精神毫无疑问是华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后世学习。大禹也是当之无愧的治水英雄。所以现代的人们为他塑像,以纪念我们这位伟大、勤劳、敬业的华夏先辈领袖。

据古书之说,禹,姓姒,名文命,号禹;也就是说他叫姒文命,后来成了一代名帝,后世尊称他大禹。他的父亲叫鲧;他的儿子呢叫启,就是结束了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夏启。

上古时期呢,水患严重,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的危害。尧就提拔鲧做了治水的领导,鲧呢认为“水来土屯”,采用“封堵法”治水。他也很敬业,很辛苦,一干就是九年,但是没有成功,洪水更加肆虐,被尧责杀于羽山之下。这里面呢还有一说,认为是舜用计,玩政治手段杀了鲧。当时尧已经是晚期,有名无实,大权在舜,那时舜关押了尧,囚禁了尧的儿子丹朱,还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总之呢借着尧帝之名,把有机会与他一争帝位的统统能杀就杀,不能杀就想办法关押、流放,为以后的上位扫清障碍。所以说是尧责杀鲧于羽山之下,不若说是舜杀了鲧。那时可能已经是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种状态了。总之,鲧治水被杀了,你说他堵是错的,如今抗洪抢险,不也是袋子装土,垒起来,加高堤坝么?只能说,鲧可能按照百年未遇的洪水建设工程,偏偏来了一场百年之外,千年一遇的特大型洪水,堤坝崩溃,这下好了,政敌以此为借口,说他豆腐渣工程,耽误国家大事,坑害人民百姓,借尧帝之名,下令处以极刑。

鲧被杀之后,需要重新任命水利部门一把手。史书说,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禹通过疏导的方法将水排往大海和长江。并且呢以身作则,在外工作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取得成功,人们可以从高山丘陵,搬到平原居住,平原适合种植水稻桑田,农业得到了发展。那么大家可以思考几个问题。第一呢,大禹想继承父志就继承的吗?他父亲刚刚被杀,换做正常人,这哪是工作啊?这是头拴在裤腰上,玩命的差事啊。换做是你,你不怕啊?也就是说,这个肯定是领导任命的呀,当时掌握实权的舜,以水患为借口杀了政敌,把鲧的儿子放在这个位置,说不定还指望再来一次治水不力,好斩草除根呢。这么危险,吃力不讨好,还有杀头危险的岗位,舜肯定不会任命自己人。但是他和他的团队,万万没有想到,禹后来成功了,并且在基层积累了资历和人脉,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后来有了实力,逼他“禅让”,报了“杀父之仇”。

所以,再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事业心吗?十三年哪都是汛期呀?路过家看一眼家人的时间,说几句话都没有?这是违背人伦常理的啊。在《尚书》中有一段关于舜帝与禹的对话记载,换成如今的白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舜帝说了一大堆大道理,什么天啊,责任啊,天下苍生啊,然后说实质问题:“禹啊,你去治水。大丈夫这个正是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啊!”(其实,这个时候正是鲧被杀不久,这话禹听了心里作何感想?)禹说:“大王啊,我不行啊,您手下的稷、契、皋陶等一大帮贤臣能人啊,他们哪个不比我强啊!”舜说:“没商量,朕意已决,就是你去吧!”这话说的,再不去就是抗旨,得死啊。因此可见,大禹治水,是王命在身,父亲已被杀,自己稍有不慎,被舜统治集团抓住把柄了,不也是身首异处啊。所以英雄的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已经无从知晓,只能将心比心,做推断了。

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表面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事迹。但是,从当时的环境看,英雄也是迫于时势,为不落人口实,保全身家性命迫不得已的举动。权力斗争无处不险恶,时势造英雄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