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成长励志

请回答2018:“我是却无需成为我时代的产儿”

2018-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淼淼同学在读书

还有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毕业了,心里越发觉得空荡荡,有点怅然若失的滋味缠绕,茫然与坚定并存,回忆与展望相交。

上学期因为课程的关系,基本每周多一点跟室友们拍摄、剪辑制作完成一个视频。校园海采、人物专访、时事热点等等尝试了各种类型,期间将学校、哈尔滨不少地方也都踩踏了遍。

当那段倍感焦灼的日子结束了之后,再去回想反而体会其有趣来。

我时常怀疑自己是一个有点社交恐惧症的人,而当被迫去跟别人交流、采访,有时反而会觉得主动去参与、构建一些相遇,记录某些人或事件,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而当又在校园里闲逛的时候,很多的记忆闪点,都是一起拿着话筒、背着摄影机与三脚架的经历。尽管之前也做过很多类似的采访活动,但文字化的表达与影像化的记录也还是不一样的感知。

毕业季那次的视频去问了很多学长学姐,“来自哪里”、“将会去哪里”、“关于大学想留下哪句话”。

倒计时6个月,我仍然不知道怎样交好这张答卷。

下半学期的时候,我们都已经很少在学校了,11月初,在海底捞一边给室友过生日,一边狂欢着庆祝,一边已经开始想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聚在一起过生日了。

又从学校离开的倒数几天,一起去吃铁锅炖。大家一起聊以往的趣事,某某某的八卦,以后的选择……人生道路上交叉点上的我们啊,既惶然又珍惜。

写到这里,想到我喜欢的传媒人吴梦知老师曾发过一个微博:读到“不祝一帆风顺,但祝乘风破浪。

但愿我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都能乘风破浪。

暑假开始很幸运地去了出版公司实习,我从高中就想过以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些问题,其中答案之一便是编辑。

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工作环境,所有的一切都如此地新鲜与美妙。

在一个全是关于书的氛围里工作,锁损的日常也是一种仪式感:如果说书是作者的孩子,那我们就是在帮这个孩子更多地接触世界啊。

在书的背面看到的那些人变成了生活中的同事,以往只能在媒体上远观的作家距离变成了几步之内,就连给读者赠书寄快递都觉得是在给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传递幸运……

而同事们也都是很善良的小姐姐,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会很耐心地给她们生活上的经验,尽管还没有认识多久,但却会切切实实地用心去给予帮助。

如果说,这一年有得到一些成长的话,那便是: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去碰撞,去尝试,去拥抱可能。

如同山本耀司先生所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什么。这才是自我。

圣诞节的这天搬家了,而马上也要开始新的一份际遇。

在豆瓣上看到许多年度读书报告、年度观影报告,感叹他人积累之多,又藐视自己的虚无,很难从这个方面去做一份总结,再记一些今年对我有些感悟的话好了,也是几个2019的希冀:理想的生活状态、热爱的正业、独立的自我、持续感动去爱的能力。


“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大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回住处的时候,我已经学会了怎么做地铁。

因为喝了点酒,更加开心。因为掌握了新的技能而变得很自信,像第一次放学不用家长接就能回家。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

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大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蒋方舟《东京一年》

越成长,有时候反而越希望自己的生活状态一直如同学生: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专一的注意力与钻研精神。

另外,跟学生有关的另一个是:功课。十月初的时候,去看了“徐冰:思想与方法”艺术展,看完之后只是单纯觉得很震撼,并没有其他什么深刻认识。上个月看《北野武的小酒馆》 ,看了一二章之后也觉得自己对北野武先生的了解认知太少,标记待做相关功课之后再看。

“正业”

关于正业,看到过两个人的话:

徐皓峰导演说:“人得干自己的正业,一旦你干上自己的正业,好像就思维也宽广,生活状态也平稳了,所谓正业就是你年轻的时候,最动心地在干的那个东西。”

另一个是罗永浩,“别人没有资格来评判我务不务正业,只有我自己才知道,什么才是我的正业。”

2018年,IG夺冠的消息让热爱游戏的少年们经历了一场狂欢。曾经80后90后被斥责看武侠小说玩物丧志,而当回头再看,武侠小说也变成了经典读物,金庸先生的头号粉丝六神磊磊,也成为著名自媒体人,撰写文章日常对其进行解读。

他们用自身的传奇来打破了一些世俗的偏见。你的正业可以不被世俗所喜欢,但去必须能够投身所爱,拥有克服一切的力量。

毕竟,先要翻过那座山才行。

“翻过这座山,他们就会听到你的故事”。——via2018英雄联盟十大经典解说

“我是,却无需成为我时代的产儿。”

via《玛丽与马克思》

这句话来自于辛波斯卡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迷》,我们所生存的信息世界来自于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我们的性格三观一定程度于来源于原生家庭。

而最终,你要成为你自己。

不是无数个标签的集合物,不是时代的塑造者,而是拥有独立自我的人格。

之前看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主持人陈晓楠对话易烊千玺。最后一个问题,主持人问:“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易烊千玺说:“我最大的愿望,希望我能不让我失望。”

归根到底,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对得起自己。

“我觉得最值得珍惜的是长成少年形状的理想。”

这句话出自摄影师严明的一席演讲标题。同时推荐其著作《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在演讲中,他讲到他拍一张照片时是瑟瑟发抖的:

"我觉得发抖是好事,说明什么呢,说明我有感性和反应不是吗?

我们说拍照它有一个正常的逻辑顺序,我们经常讲你是视觉工作者,我们看到东西你要有觉,你没有这个认同、认知、反应,你就体现不到你的作品上面。

中国有一句话叫江郎才尽,我后来反复在思考这个词,江郎这个人他怎么会才尽呢,他说原来有个口袋里面装的都是才,被他像钞票一样一样花光了。这个才原来是哪里来的呢,我分析这个才啊,是持续感动的能力。"

via《奇葩说》第三季,好奇心换成感动也是一样的

我很喜欢这个解释,感动,共情,好奇……这些情绪时常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最旺盛的拥有这些情绪大概是少年时代了吧,最当年岁渐长,我所看到的一些中年人们,已经羞于谈此:

经历让你风雪无摧了,你也不会再热泪盈眶了。

少年人热衷于谈理想,中年人热衷于谈回忆。

人们对这些的期待,正是反映年岁渐长之后的缺失。我常常想少年感是什么,不是说你正当青春年少,就具备少年感了,而是,拥有热情,好奇,能够持续地做一件事,而不感到繁琐耗竭,仍然拥有充沛的生命力。有一句话说,你在二十多岁时就死了,但在七十多岁时才进坟墓。人必须有点生活的动力,才能避免心灵的死亡。

难的不是这些能力,可贵的是持续。你必须让你的口袋源源不断地保持充盈。

严明还说得另一句话: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大人,我觉得只有长皱了的小孩。"

年初看《孩子们的诗》,阅读时时常感叹这些孩子们可都太有灵性了吧,看到其中一首诗,忽觉这跟我小时候的某个想法好像哦。

只是我们都渐渐长皱了。

最后,贴一张《未生》特别篇里的一张图来打点鸡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