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先做好后才有兴趣?

2019-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囡子老师

邻居家闺女马上初二,每天都听到妈妈因为学习的事儿对她大呼小叫,见我就说发愁啊,对于学习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课也补了,成绩就是不见提高,怎么办啊?

有很多家长跟我们家邻居一样,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做事都不感兴趣,那么你又怎么可能把这件事做好呢?举个例子,你对学习的科目没有兴趣,成绩可想而知,及格就好。这么一分析,觉得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兴趣很重要,没有兴趣你做事都提不起来精神嘛。

之前看过孙云晓教授的一篇博文,《没有了成就感,何来的学习兴趣》,大致提到一名小学生因为厌学竟然自导自演了一场绑架的闹剧。小学生因为厌学竟假装自己被绑架,从侧面说明学习对于他是多么大的压力,以至于恨不得自己被绑架来解脱。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有孩子厌学呢?如果孩子在学习上缺乏成功的体验,总是被父母逼着学习超出其能力的范围的知识,就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至于产生厌学心理。

在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中也有提到过: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一开始并不是对健身有兴趣,只是单纯想减重,在减肥的时候接触到健身知识,在实践坚持过程中,自己慢慢的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健身心得,身边的朋友看到我的变化,对我的分享很认可,很有收获,在大家的关注跟鼓励下,我感到自己很有成就感,一步一步的对减肥、健身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我先做好,然后慢慢开始有兴趣的例子。

那么,到底是先有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先做好后才有兴趣?

这两者的观点还真的有点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捋捋。

我想起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兴趣金字塔。

先有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先做好后才有兴趣?

兴趣有三个层次:

1、感官兴趣:看见美食想吃

2、自觉兴趣:买菜谱,自己烹饪做给别人吃

3、志趣:立志做厨师

如果从这三个层次来说,上面说的两种观点根本就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先有兴趣才能做好。这种兴趣多半是感官兴趣,就是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感官兴趣好奇多变并不稳定,是人类原始的兴趣。

比如我们看到小鲜肉宁泽涛觉得很帅,自己也对游泳很感兴趣,这种兴趣我们往往并没有去尝试,而是一种花痴刺激所产生的感官兴趣。

第二种观点:事情做好后就有兴趣了。这种兴趣属于自觉兴趣,是我们在情绪、认知的参与下,将兴趣从感官提升到了思维层面,从而产生更加持久的兴趣。自觉兴趣就比感官兴趣更加稳定。

比如我们因为花痴宁泽涛对游泳感兴趣,然后开始去尝试学习游泳,假设学习很顺利,游的也挺好,那么对游泳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在学习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腿又抽筋了差点淹死在游泳池里,产生了恐惧心里并没有学会游泳,那么可能就对游泳再也不感兴趣了。

所以你会发现“到底是先有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先做好后才有兴趣”这个问题其实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提到的是感官兴趣,而后者针对的是自觉兴趣。

当你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感官兴趣层面),可真正去做的时候会发现和你想像的不一样,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在做好的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曲折,这个时候便是一个分水岭,有的人选择了放弃,然后自圆其说我其实对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而有的人克服了困难,坚持了下来把事情越做越好,然后兴趣也就越来越大。

我的同学A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觉得并不挣钱,没什么大发展,看到别人在学编程,找到的工作都月薪过万,于是就感觉自己也对编程感兴趣,也要去学习。由于自己原来是零基础起步,真正接触到了编程,听课就和听天书一样,整天面对一大堆编码、数学公式感觉都要疯了,最终还是放弃了学习编程。

你有没有这种类似情况发生呢?

上次说去跑步锻炼身体,一开始还信誓旦旦的,跑了几天三分钟热度后就不在坚持了,然后对自己说跑步太难了,自己没有这个自制力,还是换个其他的兴趣培养吧。

你有木有中枪呢?

所以针对自觉兴趣来说,我们会弄反了顺序,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当你把一件事做的多了,自然做的好了,当你做的比其他人好,你自然就会有兴趣,然后越做越好,兴趣越来越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自信来源于成功经验的不断累积”。比如: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自己回忆说,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这就是成就感,后来也就成为了莫言的自信,所以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是一样。

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吗?

在此也提醒各位家长,咱们换位思考下。作为我们成年人,在自己做事情的过程中,尤其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一定是不想去花精力去做的,更不要说去把它做好呢?同时,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想得到别人的赞赏,也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体现,哪怕是一句不经意间的赞美话,亦可能将事情的结果弄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成年人在做一件事还是这样呢,何况是孩子呢?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首先,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比如尽量不要让一二年级孩子做书面作业,就算孩子需要做作业,也要采用生动的、形象的指导方法。比如当孩子做题陷入困境时,通过用实物或场景模拟来加深孩子的理解;特别是很多孩子喜欢通过掰手指的方法来算数,这其实是他们思维特点的需要,父母也不要阻止或批评。

其次,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体验。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他们细微的进步越需要被发现和肯定,孩子做对一道题,写好一个字都是值得鼓励的。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偶尔的粗心马虎就否定了他整个努力的过程。其实,整个小学时期的孩子都需要伴随着鼓励和表扬,这对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